***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当然不敢说自己已经看到了广外的“真面目”,然而我确实看过,也想过,于是,在我看和想的过程中,有一些东西不吐不快。***
以人为本,是我们现代大学教育与古代教育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但在这一代大学生中,却蔓延着与大学精神格格不入的另类的浮躁。这种明显区别于积极进取精神的浮躁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所大学的文化沉淀程度很大程度可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又折射出大学本身的文化沉淀。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回顾已故的辉煌,而要将目光投射到将来;我们不能只是对自己现在的位置感到无谓的尴尬,而要树立起全国一流学府的自信和形象;我们不能动辄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争取最大的自主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鲁迅说,人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必须采过很多花,否则就会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枯燥了。窃认为大学教育亦应如此。我校曾经出版的一期《学生工作通讯》中一篇有关我校师生赴香港理工大学参观学习的文章,其中也有关于理工学校积极开展文学讲座的章节。文理两科本来非但不是水火不容,而且还可以起到平衡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的妙用,据说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喜读古著《墨辩》就已经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我们未必人人都能成为杨振宁,但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形成自身独特的气质,却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根本要求。
平心而论,就像多数高校一样,应付扩招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依然是让人困扰的问题。由于扩招压力过大,与其他全国一流重点大学相比陡然造成的强烈的心理落差让我们中的很多人难以把握在社会转型期中自身的位置,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人文气息的相对单薄,而与理工科大学的严学慎思的作风也相去甚远,我们单薄脆弱的道德体系一直在被动地遭受改革中种种思想浪潮的冲击,我们的同学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变迁进程中疑惑,失落,不知所措。某班同学在综合测评定稿的当天晚上还蜂拥到辅导员办公室窜改自己的自评分,便可算作一次道德危机的集体爆发。至此,我们当然不能说我们大学生理应拥有的淡泊恬静,从容不迫已经荡然无存,但我们看得见的一个事实是:骄横,焦躁已经在社会畸形心理的孕育下悄悄但以疯狂的速度在这一代学生之中滋生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的偏远,造成了我们与其他高校的地理和心理上的落差(这种心理落差从当年到市区被我们自己称为“出省城”可见一斑),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落差不仅没有很好地弥合,而且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在尝试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中,借鉴甚于原创,拼凑多过系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貌似琳琅满目实质陷阱满布的信息时代,我们在感恩自己能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同时,无疑也埋葬了自己或非最成熟但肯定最富有活力和青春气息的创造力,对外来事物毫无保留或者不加审视地接受实质无异残酷地自我压抑。
我们并非缺乏良好的机制和政策,高校扩招在政策上受到的重新审视已经让不堪重负的众多学校看到了希望,重新将资源从基础建设的投入转回到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升级和更新中。有的同学总喜欢埋怨学校资源投入少,却不知道对自身环境的不满总是让人陷于自怨自艾和莫名的迷乱之中而停滞不前。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避难所,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奈,问题的关键是,同学们应当学习正确地理解和适应目前的内外环境,争取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努力浇灌出健康茁壮的理想之花。
(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