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授说:六十年代是凭票买粮排队,八十年代是买彩电排队,九十年代是出国签证排队,到新世纪,变成学位考试排队,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我回顾这两年的求学生活时,这句话又冒了出来。问过许多同学,毕业以后,最怀念的是什么?“大学的图书馆!”因了这份怀念,同学中许多人又重新回到校园。前年,我的梦想也终于变成现实。两年过去,我修完了专业要求的32学分,通过了6月9日的国家统考,开始全身心地准备硕士毕业论文,今年夏天就可以毕业了。可就在前几天,我在头上找到了一根全白的头发,朋友们都说:“你这两年可老多了!”
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在职生和在校生的感觉截然不同。有的老师每次课后都要当众问我一句:“你听懂了吗?”那种负责的样子让我更加难堪,似乎在暗示,我是班上最差的学生。晚上回到家,委屈地和老公抱怨:“为什么对我这样?”老公总会开导我说:“从理论上讲,你就是最差的。因为人家在校生是考上的,你是交钱去听课的。”
是啊,因为这点区别,住在城乡结合部、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听课的我,两年过去,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了我不是最差的。学习总是苦的,尤其对我这样一边上班一边听课的在职生来讲,晚上,在孩子入睡以后,看书到夜里一点钟是常有的事。
我最喜欢北师大图书馆那棕褐色宽宽大大的原木书桌,透着一种西洋古典风格的气质,往那儿一坐,整个人就静了下来,心马上就融入一页页翻动的书海中。每次去找资料的时候,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沉醉于面前一摞摞的电影画刊、时尚读物,我都有种心痛的感觉:想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荒废学业,花大量的时间读这些无用的消遣品啊。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你们多年轻啊,等你们以后走入高档写字楼,坐在用合成材料做成的工作台前时,这种时尚读物也许是最好的装点。可现在,面对这么古朴典雅的原木书桌,这么幽深静谧的学习氛围,看这种书实在可惜啊!
总也忘不了春季报名的一天,大厅里一个带着小孩的少妇在仔细地填着报名表格,表格要填很长时间,两岁多的小孩哭闹起来。我担心地看着她,不自禁地提醒一句:“小心孩子把喝的水洒到表上,电脑审查会通不过,还得重新填。”长长的队伍里大多都是爸爸妈妈级别的学生,2003年的钟声敲响,我真想问问他们:去年考试通过了吗?这一年学习得怎么样?6月的时候可以一起参加答辩吗?希望在2003年,大家都能幸福地学习,幸福地工作,幸福地拿到学位证书。 《北京青年报 ]》作者:宋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