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英学院 郭世灵/文)五月初,一条荒诞的非典谣言在中国农村大肆地曼延。据有关方面统计,该谣言在四天内扫荡了全国十四个省份。一时间,国内大小农村鞭炮四起,好不热闹。农村知识水平的低下无疑是这场谣言得以散播的根源,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好几年来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竟未能将“鞭炮不能赶病毒”这一常识“下”到农民心中去?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
首先,绝大部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都只满足于实时效应,所传授的知识“过期作废”。“鞭炮不能赶病毒”这一常识下不了乡的原因也在于此。非典病毒固然是一种新病毒,无法预期,但病毒性感冒却常见于人群中。在这么多年的医疗卫生下乡中,我们的大学生一定碰到过不少的病毒性感冒。农民是最容易相信事实的。只要我们借助时机告诉他们病毒是怎么一回事,是鞭炮所不能趋赶的,并将适当的药品开到他们手中,让他们药到病除,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病毒是要用药来治的。但事实上,许多下乡的大学生只是简单的开给一些“利菌沙”,还因此而感到无限欢欣——自己把好药免费的送到了农民手中!他们所没有想到的是,此举仅仅只为农民们省下了十几块钱的医药费。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病毒时,他们依旧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转而向传统迷信寻求解救之道。他们花在鞭炮上的钱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治安隐患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这简单的十几块钱!大学生“三下乡”每年只有一次,每次也只有一个星期左右,如果所“下”的知识不能进行“持续性发展”,那么下与没下就没什么区别了。
其次,许多大学生“三下乡” 活动不作调查,“供需”脱节。这类“三下乡”活动是确实的想“下”点什么东西,而且去下乡的人员也都是专业知识过硬的。但他们只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进农民的耳朵里,却不考虑农民们需不需要这些东西。据报载,在枣庄市山亭区某镇搞的一次“三下乡”活动,群众寥寥无几。这个地方的农民主要靠种植大枣、梨以及饲养山羊增收,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却大讲特讲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一位农民感慨地说:“你做的菜就是天上的美味,可是不适合咱的胃又有什么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三下乡”在整个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不见小。
再次,有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根本就是流于形式,其“下乡之意不在‘下’”。农村是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部分大学生名借“三下乡”,实则去旅游。这一类的“三下乡”活动,若为文化下乡就是放几场电影,演几台戏;科技下乡就是送几本书,发几张科技“明白纸”;卫生下乡,就是几个穿“白大褂”的量量血压,称称体重,送点药片。这样的所谓“三下乡”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重重压力;虽然为数不多,但其在农村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与其在整个“三下乡”活动中所占比例却成几何次方比。
非典谣言的传播是一块透镜,它折射出我们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诸多不良情况。要想让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真正的为农民所欢迎,我们的“三下乡”组织者还应该对所下达的农村进行仔细的考察,真正的供其所需,解其所难。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政策。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认真吸取非典谣言传播的教训,让非典之后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