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为献礼校庆,我们特别推出“六秩芳华·外教情深”系列专访,聚焦在广外辛勤耕耘十年以上的外籍教师,倾听他们与广外之间的温暖故事,感受那一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
本期,我们走近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石雷(Raymond Jean Rocher)老师的故事。来自法国的他于2001年以外交随员身份与广外初识,后被学校蓬勃的发展气象与开放包容的精神所吸引,于2009年正式加入,作为外籍教师参与西语学院的建设,至今已逾二十载。在本次采访中,他深情回顾了所亲历的校园变迁与国际化进程,也娓娓道来一段个人成长与广外发展紧密交织的深厚情缘。

石雷接受采访
【对话石雷:十六载广外情,事业与家业在此生根】
Q:在广外任职的这些年,您亲身感受到学校最显著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无论是校园设施、学科建设还是国际交流,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转变?
A: 我很荣幸,不仅见证了广外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校的历程,更亲身参与并推动了这一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学术建设上,我牵头或深度参与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项目,例如主持编写融合思想性与专业性的大学教材,系统提升学科内涵;在对外合作方面,我通过一系列跨境教育研讨会与国际联合项目,积极拓展并巩固了广外的全球学术网络。从校园硬件的升级,到关键学术项目的落地,能在这段非凡的发展征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是我职业生涯中至为珍贵的荣耀。
Q:我们了解到您和您的夫人与广外都有着深厚的缘分,广外对您的家庭而言,是否有着某种特殊的“纽带”意义?
A: 是的。对我与妻子而言,广外远不止是一处工作的地方,它更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纽带与起点。这段缘分始于学校大力推动的中法合作项目——我的夫人是广外校友,当时正在广州市外事部门参与相关事务。正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相遇、相知。从此,我在广外的角色彻底改变:从一个过客,变成了扎根于此的家人。我们在这片熟悉的校园里组建家庭,在相思河畔漫步,在教学楼旁看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值此六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心中充满感激——广外赋予我的不只是一份事业,更是一段定义了我整个人生的爱与归属。
Q:您的个人生活与广外如此紧密地相连,这种独特的经历是否也为您在教学上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或启发?
A: 这段经历确实为我的教学注入了独特的温度与视角。通过婚姻生活,我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融入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共鸣。这使我在法语课堂上,能更自然地将中法两国不同的社会规范与沟通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中文思维,去理解陌生的法语表达逻辑。
同时,我自己也曾是一名语言学习者,这段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学生在跨语言学习中的困难与突破。因此,我始终以同理心去设计课堂、回应问题,陪伴他们走过这段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意义的成长之路。
Q:回首过往,在您指导过的广外学子中,是否有让您特别自豪、愿意分享的成功故事?
A:我的学生在全球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是我最珍视的骄傲,也生动诠释了广外的育人使命。我亲眼见证他们走向世界、绽放光彩:曾看着学生April出现在法国电视荧幕上,为育碧公司从容流利地完成法语演示,展现出我们一直致力培养的跨文化沟通力;也目睹Samuel在OPPO的国际舞台上开拓事业,完美践行了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理念;还有像Karim这样的学生,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
从欧洲科技前沿到非洲贸易领域,我们的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卓越的文化适应力脱颖而出。这些故事不仅是广外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更展现了我们学子将所学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真正为全球交流与发展贡献价值的动人篇章。

石雷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从青涩的外交官到深耕讲坛的学者,从孑然一身到在广外收获爱情与家庭,这份跨越文化的联结,既是他在广外收获的珍贵财富,也成了他扎根这里、传递美好的动力。
展望未来,他坚信,这座承载甲子荣光的学府,将继续以开放之姿培育融通中西的卓越人才,让广外的声音、中国的智慧,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中绽放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