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为献礼校庆,我们特别推出“六秩芳华·外教情深”系列专访,聚焦在广外辛勤耕耘十年以上的外籍教师,倾听他们与广外之间的温暖故事,感受那一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
本期我们走近日语语言文化学院的日本籍教师小林清史(Kiyoshi Kobayashi),讲述他十年来在广外教书育人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与学生们的故事。
自入校以来,小林老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教授日语写作与口语,因材施教、循循善诱,2020年获评“优秀境外教师”,并指导学生斩获“笹川杯”“广州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日友好杯”等多项大奖。

小林老师在外教之家办公
【对话小林清史:勤奋是最根本的力量】
Q:“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广外这十余年,您亲眼见证了无数学生的青春与成长。在您看来,教育最核心的力量是什么?它如何在一个年轻人身上悄然发生作用,并最终影响世界的未来?
A: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力量正是“勤奋”本身。我亲眼见证学生们从零起步,四年后已能自如地用日语演讲、撰写论文。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真正做到了的那一刻,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份自我突破所带来的成就感,将终生相随。无论他们未来走向何方,都必将带着这份自信,去影响并改变身边的世界。
Q:回顾当年,是怎样的契机让您选择加入广外?如今再看这个决定,您有怎样的感触?
A: 最初选择广外,是因其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卓越声誉与平台优势。我希望能在这样一所顶尖学府中,将自己对日语教学的热情与专业能力充分施展。如今十多年过去,我深感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每当看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突破自我、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才华,我都由衷感到欣慰与自豪。广外不仅为我提供了实现职业理想的舞台,更让我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作为教育者最深的满足。

小林接受采访
Q:在您眼中,广外的学子最独特的品质是什么?
A:是学习态度。学生们对语言和文化抱有真诚的兴趣,这份兴趣不是源于学分或任务,而是一种主动探索的渴望。正是这种内在动力,驱动着他们进入一种全情投入的练习状态——那种专注与坚持,有时连我都会为之惊叹。
Q:在广外这十余年间,您感触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A:十年间,学校的硬件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升级。今天的教室里,空调、电子黑板及各类智慧教室全面普及;从过去的基础配套,到如今校园绿化、图书馆资源和体育设施的全面提升。优越的环境为师生的研讨与交流创造了理想条件,也让校园更具吸引力。
Q:在广外这些年,有没有一段特别让您难忘的校园记忆?
A:日语学院举办文化节时,学生们邀请我参与了和服走秀。看到他们展现出的创意与热情,我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真的活了起来”。也正是在那样的时刻,我意识到:文化的桥梁,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互动,悄然搭建而成的。

小林参加我校日本文化节活动
Q:您希望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会如何向别人提起您这位老师?
A:如果他们偶尔聊起大学时光,能笑着说"还记得那位总陪我们练口语的外教吗?他让我们觉得说外语没那么可怕",这便是我最大的欣慰。能被记住,就证明我确实曾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真实地存在过、陪伴过,也尽过一份心力。
Q:大学老师的职责是否应超越课堂,去承担社会服务、文化桥梁的角色?
A:教育者唯有先迈出脚步,学生才会勇敢追随。我希望他们从我这里领悟的最后一课是:用独立的思考指引行动,让自己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人群的桥梁。
Q:在广外的校园里,您最钟情于哪一个角落?
A: 我最喜欢的是操场,尤其是傍晚时分。每当我在那里跑步时,总会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散步、踢球、锻炼,整个空间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那种专注、自由而又充满活力的青春氛围,总是感染着我,让我不知不觉就想多跑两圈,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年轻时代。
Q:值此广外60周年校庆之际,请用您的母语为学校送上祝福
A:祝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60周年。愿广外继续秉持国际视野,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我们一起加油!

小林老师对广外的祝福
从樱花到木棉,从假名到华章,小林清史用一支粉笔、一颗赤诚,在广外书写了十年的“育人答卷”。60周年校庆之际,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继续打磨每一页教材、倾听每一句练习的发音、守护每一道渴求知识的目光。60岁的广外,正因有无数像小林清史这样的“青春守护者”,才让世界一次次在白云山麓听见年轻而坚定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