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奋进。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广外人用青春与汗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下无数深刻而动人的印记。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如今桃李满天下的盛景,这里有老一辈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奉献故事;有莘莘学子怀揣梦想、收获成长的青春往事;有校友们拼搏奋进、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奋斗篇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广外人的担当与使命。在广外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之际,广外新闻网特推出“印记广外”栏目,记录一代代广外人艰苦创校、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和记忆,铭记过往,展望未来,共同书写广外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我是65级德语二班周黄河。1965年,我和程凤华同学分别毕业于黄石一中和二中。当她知道我也是被广外录取时,便相约同行。8月,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黄石出发,开启南粤之行。凤华同学秀丽端庄、举止优雅、长发飘逸,成为火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坐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辛苦但快乐着。抵穗后,我们挑着行李,转乘公交车,走进广外的大门,开始了人生追梦之路!甫入校园,我们首届三百余名学子便感受到母校无微不至的关怀。学杂费、住宿费全免,多数同学还能获得伙食费与生活费补助。对家境特别困难者,母校更是雪中送炭,赠予被褥、蚊帐、棉衣等必需品。须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粮油肉及副食品皆定量供应。然而,广外学子却能享受“吃饭不限量”的优待。每到饭点,厨房工友便将一桶桶喷香的米饭和猪骨汤抬至食堂中央,供同学们尽情享用。此等待遇,在全国高校中即便非绝无仅有,亦属极为罕见。母校为我们竭力争取福利,关爱备至。不仅主食充足,每餐菜肴亦荤素搭配。相较入学前,多数同学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身高体重明显增长。有同学不足两月即重了三十余斤,甚至胖得裤子都难穿上。
1966年农历新年令我终生难忘。那年除夕,饶彰风院长亲临学生食堂,与留校度寒假的学生们一同包饺子、吃年夜饭。当时,许多同学因路途遥远、路费昂贵,寒暑假难以归家。饶院长如家人般与我们共度除夕,其情其景,倍感温暖幸福。
我报考广外,源于对外语的热爱与对外交事业的向往。开学伊始,便是五十余日的军训。艰苦的训练锤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式开课后,母校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先进教学法。老师们学识渊博,师德高尚,倾心传道授业解惑,助力我们快速进步。若无变故,我们本可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专业精湛的国家急需之才。
1970年7月,我们毕业离校。我与英语专业的程建勋同学一同被分配至韶关粤北机械厂当车工,从学徒做起,一干便是两年。1972年,我国引进西德钢板冷轧机成套设备(即武钢“0七”工程)。承蒙在北京中技术总公司工作的周水超同学介绍及时任湖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原广外革委会副主任张汝霖先生推荐,我首批调到武汉,开始翻译生涯。凭借在广外学到的德语基础知识和在机械厂积累的机电知识,加之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我顺利完成了任务。期间,经我提供信息并协助联络,项目领导将母校同届德语专业的孙纯远、赖继容、黄晨晓、陈俊林、王克言等同学从广东借调至武钢参与工程建设。
1979年,根据中国冶金工业部的通知,我随队进沪参加宝钢建设。德国西马克公司经过激烈竞争,成为宝钢冷轧厂建设的合作方,该公司在锦江饭店举办了大型庆功宴会。出乎意料的是,我被指定为宴会上的首席翻译。1984年,我调至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多次以团长兼翻译身份赴欧洲进行技术考察、商务谈判及进口设备签约。1990年代,我重返南粤,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在一家大型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并开拓国际市场,直至退休。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此生服从祖国召唤,辗转各地,勤勉工作,自觉无愧于心,无愧于母校,无愧于国家。
时光荏苒,母校喜迎六十华诞,我们与之结缘亦逾一甲子。母校如慈祥而坚毅的母亲,以温暖怀抱培育我们,见证我们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睿智。展望未来,母校将开启新征程。愿其在时代浪潮中,如勇进之巨轮,乘风破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