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我校举行第十一届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主办,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翻译传译认知国际联盟(IATIC)指导。会议吸引了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湖南、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国知名高校的百余位学者、科研人员及翻译界专业人士齐聚羊城,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翻译认知研究”这一前沿主题,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主会场合影
大会开幕式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陈思佳主持。我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蓝红军致开幕辞。他指出,本届大会恰逢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应着力探索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翻译学科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复杂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挑战开辟了新路径。



开幕式致辞
大会共设四场主旨发言,汇聚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翻译认知研究的前沿议题展开多维探讨。第一场主旨发言中,西南大学文旭教授通过中国典籍英译案例,探讨对称认知模式的应用价值,论证其对增强翻译研究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效度的关键作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Fabio Alves教授系统梳理了翻译认知实证研究从有声思维法到跨学科人机交互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华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对译员工作记忆、注意力分配等关键认知资源的影响机制。



主旨发言
第二场主旨发言中,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Elsa Huertas Barros教授重点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整合至翻译教育中,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澳门大学李丽青教授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了默认模式网络(DMN)在口译语言控制中的作用。湖南大学王湘玲教授研究了在二语教学中纳入人工智能反馈的效果。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教授通过追踪口译员的认知能力发展,解析同声传译技能的习得路径。华侨大学卢植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减轻译者脑力负荷、提升职业幸福感方面的影响。





主旨发言
第三场发言中,西南大学肖开容教授通过讨论《茶经》英译中的茶隐喻,揭示中英文化的概念化差异。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从神经科学层面阐释语言与音乐的交互机制。比利时根特大学Bart Defrancq教授探讨计算机辅助口译工具的实际效用,指出应从用户体验出发促进技术与口译实践的融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崔英教授运用眼动数据深入分析中文受众对双语广告修辞的认知加工机制。




主旨发言
第四场主旨发言中,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从认知工效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译后编辑对译员认知负荷的影响。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Jan-Louis Kruger教授讨论了自动语音识别系统的延迟对译员注意分配与处理策略的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对翻译认知研究三十年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对未来议程提出展望。



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平行论坛环节共设13场专题研讨,聚焦翻译认知模型与理论建构、人工智能与翻译认知重构、人机协同与译后编辑研究、口译认知负荷与技术支持、神经认知与多模态研究等前沿方向。各分论坛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既有扎实的实证成果分享,也有富于启发性的理论探讨,现场互动热烈、思维碰撞不断。相关讨论生动呈现了翻译认知与脑科学、语言服务智能化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不仅拓展了学科边界,也为推动该领域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积蓄了动力。
大会闭幕式,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苏雯超主持。华侨大学卢植教授对本次大会优秀论文评审工作作了总结,并现场颁发一、二、三等奖,以鼓励青年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精进、再创佳绩。随后,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教授代表组委会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大会以开放视野与扎实论证展示了理论框架、研究范式与实证研究的前沿进展,生动揭示了认知神经机制与口笔译实践的深度关联,体现了口笔译研究与计算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学界协同智慧的集中呈现,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最后,郑教授宣布本届大会圆满闭幕,期待学界同仁携手推进翻译认知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发展。


闭幕式
本次大会成功举办,通过主旨发言、平行论坛、工作坊等形式,为国际翻译认知领域的学者搭建一个跨学科交汇、观点深度交锋的学术平台。学者们与会期间进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增强学术联系与合作,促进了翻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为未来的联合研究和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