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荣誉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我校积极开展2025年“师德标兵”评选工作。经学校评选,马朝辉、严修鸿、吴岩、赵龙跃、胡正茂、侯迎忠、耿卓、徐海、韩永辉、韩景泉(按姓氏笔画排序)10名教师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之际,本网陆续推出“师德标兵”系列稿件,讲述10位教师始终坚守育人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生动诠释新时代人民教师理想与担当的生动故事。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春风化雨,润物无疆。谨以质朴的文字向每一位敬爱的老师致以诚挚问候,教师节快乐!
徐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在语言学顶级期刊连续发表论文,多次荣获学校科研业绩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国际期刊Lexicography: Journal of ASIALEX的联合主编;现为SSCI、A&HCI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Lexikos的编委。2021-2023年担任亚洲辞书学会会长。积极履行社会义务,2025年3月获国家社科办“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称号,为学校赢得社会美誉。

徐海
立德以树人,桃李扬芳香
徐海自1998年在广外任教以来,始终以新时代“四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在广外从教的27年间,他孜孜不倦,为人师表,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创新“价值引领+学术培养”双轨育人模式,坚持“立学先立言,立言先立德”的教育观,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培育出了许多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优秀人才。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循循善诱,心系学生的成长,指导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虽然日常事务繁多,但他依旧定期召开组会,关心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进展;他鼓励学生多关注学术权威期刊,了解学术前沿,批判性阅读文献,引导学生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与学习,同时要求学生用“问题思维”来开展研究,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求研究的突破点。
对于学生的问题,他总会及时、耐心地解答,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尤其是在论文指导上,他总是格外用心。给学生反馈的论文总有大大小小细致的批注,大到论文方向,小到论文格式与标点,他都一一耐心指出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他还会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提供给他们参与科研的机会。
除了学业上的悉心指导,他还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他会主动关心就业意向,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也为此,他的学生,在提及他时总是充满仰慕与感激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徐海如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导下,其门下屡创佳绩。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仅2024年,就有博士生汤之杰、硕士生韩文博、张苑文三人同时获此殊荣。2023年,他指导的博士戴远君、张松山、冯永芳同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成就一时佳话。徐海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很多已在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心怀鸿鹄志,双语谋发展
徐海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耕学术研究。他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早期英汉、汉英双语辞书史研究”,以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中国双语辞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双语辞书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他深知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因此在潜心钻研本专业研究领域之余,还积极响应并投身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肖忠华、Vaclav Brezina等教授共同主持英国科学院科研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该项目通过语料库的方法研究国外学生如何习得汉语,现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平衡语料库——“广外—兰卡汉语学习者语料库”,并免费开放使用。
这种开阔的国际视野,是徐海能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与科研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源。只有这样远大的志向,才能支撑他不断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去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做出利国利民的一番科研事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得益于他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在国际学界的话语权,徐海于2021-2023年当选为亚洲辞书学会会长,自2017年起应邀担任国际期刊Lexicography: Journal of ASIALEX主编,后又被聘为SSCI、A&HCI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Lexikos的编委,极大提升了学校在语言学领域的国际声誉。这也让他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者,为我校师生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他积极促成我校与加拿大女王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订国际合作备忘录,为联合开展国际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等铺平道路,拓展了师生国际交流渠道,为培养我校师生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学术素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渠道,为我校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他始终对新变化与趋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顺应时代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做出新的改变。在这个日益急功近利、普遍焦虑的时代,也依然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脚踏实地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与教学一线。他既仰望星空,敢于畅想科研的种种可能,胸怀远大理想;又务实笃行,以严谨执着的态度践行学术使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稳步前行。他循循善诱,如春分风化雨般将为学与为人的智慧传递给学生。正是这些踏实而充满能量的行动,让他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成为了具有学者温度和教育情怀的师德典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精神内涵与崇高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