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荣誉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我校积极开展2025年“师德标兵”评选工作。经学校评选,马朝辉、严修鸿、吴岩、赵龙跃、胡正茂、侯迎忠、耿卓、徐海、韩永辉、韩景泉(按姓氏笔画排序)10名教师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在庆祝第41个教师节之际,本网陆续推出“师德标兵”系列稿件,讲述10位教师始终坚守育人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生动诠释新时代人民教师理想与担当的生动故事。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春风化雨,润物无疆。谨以质朴的文字向每一位敬爱的老师致以诚挚问候,教师节快乐!
严修鸿,广外中文学院教授,云山杰出学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主持并完成1项国家社科项目及6项省部级项目,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出路”的首席专家(2016年),曾5次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次)。曾在著名学术演讲平台“一席”“格致论道”上担任语言学知识专题演讲者,两次入选该平台“年度十佳”。曾在央视纪录片《中国话》(2023年)、南方电视台“谁语争锋”栏目(连续4年)及广州电视台等节目担任讲解专家,普及语言文化知识,发出广外声音。

严修鸿(左)在乡下记录方言
“用脚步丈量方言土地,以初心守护文化根脉。”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这样一位学者:近三十年来深耕方言研究田野,以“田野即课堂”的理念培育学术新人;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城镇化进程中方言文化的存续探路;活跃于“一席”“格致论道”等讲台与央视、地方电视台屏幕,让方言里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听见。他以严谨治学践行师者使命,在育人、科研与文化传播中彰显担当。今日,让我们走近中文学院严修鸿教授,聆听他以方言为钥、以教育为桥的坚守之路。
讲台深耕:以师者温度育学术新人
“做学问先做人,要像方言研究一样,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人文温度。”这是严修鸿常对学生说的话。自执教以来,他始终将课堂搬进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方言本字考证”课堂上,严修鸿从不照本宣科。讲到客家话里的特殊词汇,他会铺开客家移民史地图,从“从中原到岭南”的迁徙轨迹讲到语言如何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论及粤语勾漏片的独特发音,他会带着学生走进连州山村,让老人的讲述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学生陈苗佳和吴文治记得,跟着严老师下乡时,“路边的香茅草他会让我们摸一摸、闻一闻,老乡家的旧农具他会蹲下来问个明白,学术就在这一问一答、一看一摸里活了起来。”
严修鸿的育人理念里,“差异化”是关键词。对擅长田野调查的学生梁逸云,他鼓励其深耕连州河村方言;对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吴文治,他支持其开发方言语料数据库;对闽南学子苏锦河,他引导其开展闽方言岛比较研究。如今,这几位学生已在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而他指导的101名硕士生中,93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走向世界各地,将方言里的中国文化讲给世界听。
“去研究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严修鸿对学生靖俏俏“何为快乐”提问的解答,也成了她铭记一生的学术箴言。在他的课堂上,学术从不只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带着土地温度与人文情怀的探索。
学术登峰:以师者严谨立研究标杆
“方言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正在呼吸的文化基因。”深知这一点的严修鸿,把学术追求融入方言保护的时代命题中,同时积极通过各种平台传播方言文化,唤醒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2016年,严修鸿接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出路”的重任,成为首席专家。此后数年,他的足迹遍布闽西、粤北的偏远山村。在闽西,他带着团队用三年时间记录了151个地点的语言材料,笔记本上除了音标,还有每个发音人的年龄、职业甚至生活习惯;在广东连州,他花5年完成162个语言点的密集调查,最长一次在山村住了47天,只为捕捉老人嘴里即将消失的古音。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坚持,最终凝结成《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州卷》,填补了微观地理语言学研究的空白。
他从不困于传统方法。当其他学者还在用纸笔记录发音时,他已将声学分析软件引入方言研究,通过语音物理特征对比,让梅县客家话的音系描写精度提升数个维度。“科技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文明传承得更久远。”他常对团队说。这种创新让他5次斩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两次为一等奖——在方言研究领域,这是对严谨与创新的双重肯定。
而这些深厚的学术积累,也成了严修鸿传播方言文化的底气。他先后登上“一席”“格致论道”等顶级演讲平台,用“为什么客家人说‘食茶’而不是‘喝茶’”“粤语里的古汉语密码”等通俗话题,让观众迷上方言背后的文化;作为央视纪录片《中国话》、南方电视台“谁语争锋”的常驻嘉宾,他用接地气的解读,让全国观众看见方言里的历史与乡愁。2025年5月,得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福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出台,他激动地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觉醒。”这句感慨背后,是一位学者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早已把方言保护当作自己的使命,用专业能力和广泛传播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
薪火相传:让方言研究有“后来人”
严修鸿的学术底色里,始终印刻着师承的温度。武平一中的吴国珍老师为他打下英文基础,更以“阳刚、理智、大爱”教会他为人为师;硕士阶段师从语言学家李如龙,跟着老师在闽南山村记录濒危方言的经历,让他懂得“学术要扎根大地”。这些影响,化作他对后辈的扶持。
作为广外方言学科带头人,他牵头组建青年研究团队,对林晴、邱春安等青年教师“传帮带”:从田野调查的技巧到国家课题的申报,从论文的遣词造句到学术方向的规划,他倾囊相授。如今,团队里1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3人主持国家级课题,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这份对传承的重视,更延伸到了校园内外的文化培育中。他策划“广东省大学生方言文化创意大赛”,吸引上千学生用短视频、漫画等新潮形式解读方言,让年轻一代以创新姿态亲近母语文化;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设“方言讲堂”,让老人的故事被年轻人听见,让方言里的集体记忆在代际对话中得以延续。在他看来,方言保护不是少数人的战斗,是一代人的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正借着他亲手培育的人才、亲力推动的活动,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蔓延。
从闽西山村的晨雾到“一席”舞台的灯光,从严苛的田野调查笔记到青年教师的课题申报书,严修鸿用近三十年时光证明:真正的学术,是贴着大地行走的坚守;真正的教育,是让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他就像方言研究领域的一棵老树,根扎得深,叶长得茂,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藏在乡音里的中国,如此鲜活,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