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校评出艾河旭、陈伟光、杨可、杨韶刚四位党员教师为“模范共产党员”。艾河旭冒着病毒感染和炮弹袭击双重危险,用语言搭起国际合作抗疫的桥梁;陈伟光聚焦科研创新,为国家战略贡献广外智慧;杨可坚守教育初心,春风化雨,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杨韶刚远赴埃及建设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积极贡献,回校后退而不休,矢志立德树人。本网策划“模范党员”专题报道,陆续展现4位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与风采,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杨可,现任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我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欧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教37年来,她始终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出一批批胸怀“国之大者”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作为学院负责人,她带领俄语专业获评省级特色专业(2000年)、省级重点专业(2018),国家级一流专业(2019);主持参与20项教改项目,主持省级教学团队2个,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2部,翻译教材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杨可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杨可与所译作品《总统之猫》作者格鲁吉亚作家古拉姆.奥吉沙里亚合影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就是我的教育初心”
“生于60年代”是杨可微信的个性签名。1991年她被派往苏联留学,抵达莫斯科的那一天是8月19日,正好是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当天,在异国他乡的她亲历了苏联解体的过程,深悟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我去的时候是苏联,回来的时候就是俄罗斯了”,一个国家命运的剧变触动到了杨可,“一个政党使国家安定、民族富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但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杨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留学经历也坚定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没有国家的全面发展,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不会有今日之繁荣,没有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我所从事的专业就不可能有用武之地”。在前苏联的留学经历让她更加珍惜如今的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杨可坦言,自己教育的初心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外语人才。在学生的栽培上,杨可表示:“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每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世界观,多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杨可希望学生们能领悟外语学习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她认为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有这样一个使命: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主动地、积极地回应社会需求与国家需要。
着眼于现在的“00后”,当代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危机与机遇。因此,杨可特别注重学生双向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外语人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同时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为此,她鼓励学生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对外交流、各类比赛等,在国际国内交流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信心。杨可指导学生参赛时会进行各种细节的把关:讲演稿的修改,演讲时语音、语调、断句、停顿的处理,台风的把控与着装等等。“老师是一个示范性很强的一个工作。平常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不经意影响学生。我在课上也会经常和他们强调责任心,无论什么行业都离不开这三个字。”杨可常常以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来勉励自己,也以此来感染学生,润泽学生的心灵。
杨可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
“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前提”
做好老师,要饱有对教育的热忱和对知识的好奇。杨可喜欢挑战自己,经常主动承担一些新课和难度大的课程。在她眼中,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应该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给学生教授新课程。尽管是上一些上过多次的课程,杨可也会适时更新内容。在她看来,承担新课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应该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语言与社会生活共变,作为语言的教授者和研究者,不能原地踏步,而应与时俱进。杨可近年来开始着重探索新兴交叉学科——俄罗斯现代政治语言学,“作为一名党员专业学科带头人,拥有党员的身份意味着需要更加优秀、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必定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都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前提。除了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杨可还会倾力培养硕博士生和年轻教师,替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青年教师的成长是西语学院未来发展的保障。”杨可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通过进青年教师课堂听课等环节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课后反馈听课意见,鼓励青年教师,同时指出教案中还需优化之处和课堂教学中尚可改进之处。从青年教师抓起,让教师们尽展其才,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育,为培养优秀人才把好课堂讲学这重要的一关。
杨可(右一)指导的学生在第十三届全国高校俄语大赛获佳绩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外语人的使命”
作为西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的主要负责人,杨可带领学院打造一流专业建设群。全院7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创办“一带一路”急需专业5个,填补了省内开设相关语种专业的空白,这些专业正在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与对象国及地区的交流发挥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杨可还带领学院坚持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加强学院3个博士点、4个学术型硕士点的建设;新增了3个MTI专业硕士点和1个学术型硕士点。杨可坦言,一流专业建设群的设立,得益于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好的机遇。“这是全体西语人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前人给我们打下的基础,是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整体实力的体现,是在学校战略布局、精准指导、帮扶下打造出来的。只不过恰恰在这个阶段我做学院的院长,这是我的幸运。我由衷地感谢组织和全体师生的努力。”
在创办新专业过程确实遇到不少困难:进行市场调研,解决师资、教材奇缺的问题,寻找对象国合作伙伴,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的路径等等。“我所秉承的信念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急需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我们外语类高校有责任主动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杨可还带领学院为全校国际化办学目标贡献了西语力量:在学校与秘鲁、俄罗斯、佛得角、葡萄牙高校共建的孔子学院创办和建设中,杨可带领学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直接参与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和与俄语中心(我校与俄语世界基金会共建)的创办和建设,直接参与“湾区校园”和“欧亚校园”项目等。“我们始终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从而助力完成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斯曾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院负责人,每个身份都让杨可谨记自己作为党员的担当和责任,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严格把关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优秀外语人才服务社会;打造一流专业建设群,发挥学科优势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振。她希望以20个字与党员后辈共勉:“用心学习、用心工作、用心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