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玉,我校商英学院教授、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商英学院党委委员、经贸英语系党支部书记,曾获“科研积极分子”、“优秀科研业绩奖”二等奖,多次被评为 “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研究生教育工作管理者”、“优秀教学特等奖(翼群奖)”等。
戴桂玉
“把教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
55岁时,戴桂玉选择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用她的话说,这是教书的黄金期。“这个年龄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积淀,心态也趋于平和,能摈弃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教学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教书对于戴桂玉而言,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她表示,只要身体好,就不会放弃多年来热爱的职业。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戴桂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多维视角,会不断地摸索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为了避免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环节单一,她会采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艾米丽 • 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时,因为学生们可能没有通读过全篇小说,她会选取小说中一些精彩的人物对话片段,模仿不同人物角色,背诵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她有时也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常说:“我们不只是在上课,更是在欣赏一部戏剧。”戴桂玉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文学阐释活动的特性和过程,理解心理投射以及思想意识都能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理论指导的同时又能得到文本分析的实践。
为了拓展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范围、时间和空间,戴桂玉利用现代移动互联网学习理念,建构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英美文学移动学习平台”,对英美文学进行非正式、碎片式、情境化、情趣化教学改革,延伸和扩展英美文学课堂,深化和丰富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接受信息的主体性。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戴桂玉看来,老师之于学生,既是长者,更是朋友。她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和生活中,她始终以指导学生为重心,对待学生“有求必应”。无论自己手头有再多的事情,只要学生约她见面或请她批改论文、写推荐信,她都会及时回应学生的需求。如果发现问题,她会马上找学生一起解决,不留死角。她时常跟学生说:“你们有什么事要多与我联系,要不然你们就浪费了老师这个重要的资源。”因此,学生们也乐意跟戴桂玉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
戴桂玉很认同“明德格物、诚意正心”的理念。她一直秉持的信念是:老师就应该穷就事物之理、求得本心之真,意念要诚实、心思要端正,不为物欲所蔽,要心存高远,保持心灵的纯洁;老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引导学生为人处世,让他们懂得自爱、自尊、自强、自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公平正义、什么是责任担当;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
“文化、生活、绘画”
机缘巧合下,上海书画社了解到戴桂玉年轻时学过画、对艺术史有所了解,于是邀请她为鲁虹先生的专著《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担任译者。当问及翻译此书有何意义时,戴桂玉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响应了国家中华外译的号召,把中国的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己个人的艺术情怀。如今这本书已经翻译完毕,戴桂玉感到十分欣慰:“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使命。中国要实现强国梦,首先要实现文化强国,让世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艺术传统和成就。这也是我在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我国文化自信方面贡献了绵薄之力。”
戴桂玉用绘画经验为社会做贡献,而绘画中的“协调美”也融入了生活。她说:“绘画可培养人的空间思维,使人对事物有一种大局意识,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写作也有帮助,使人有宏观把控意识,避免顾此失彼,顾头不顾尾。这使我受益终身,”除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戴桂玉还担任系党支部书记、学校督导等职责。谈到如何要协调好这些工作,她表示要平衡处理好“三个管理”和“三个把握”。“三个管理”包括:管理好身体——寝食有规律,锻炼不可少;管理好时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管理好情绪——不急不躁、心平气和。“三个把握”包括:把握好节奏——不紧不慢、张弛有度;把握好时机——讲求效率、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把握好人际——善于沟通、主动协调。
时光流转,年轻时绘画的体会使戴桂玉更加恬静与大度,加之她在学术研究方面做的是生态批评,深受生态思想中的包容、宽厚、和谐、平衡、稳定等概念的影响,因此,她对生活不过于强求,不主张加重身心的负担,喜欢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保持身心的宁静。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感受到,戴桂玉就是这样: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倾尽全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人友善亲和,对学生关心体贴,对同事有求必应;用心感悟生活,恬静大度、包容淡泊;踏踏肯做,心怀国家,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