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韶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中方院长。他从1982年2月开始任教,2006年来我校工作。作为师者,他坚守三尺讲台,用心培育学生,收获芳菲满园;作为学者,他执着于学术研究,以著作等身为目标,实践着“一年一本书”的承诺;作为使者,他年过六旬远赴埃及,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韶刚
师者: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年轻人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谈起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杨韶刚向记者阐述了自己一直秉持的理念:传道受业解惑,想要真正做到这三点很难,老师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醍醐灌顶的学术启示,才能引领学生关注和思考专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未来,才会真心愿意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杨韶刚始终坚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教学中深刻的理性思考来启发和感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正确理解自己的当下和未来发展。1982年大学毕业后,杨韶刚在山东师大教育系留校任教,跟随我国老一辈著名心理学家章益教授学习,并担任他的学术助手。他坦言:“章老是引领我进入学术之门的启明星。老一辈学者对年轻后辈的扶掖和提携是年轻人成长发展的最大动力源。”
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杨韶刚切身感受到导师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指导作用。他格外关注指导的学生和身边的年轻教师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有时是在公交车上,有时是在日常闲聊中,鼓励年轻人努力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希望他们争取每隔3至5年要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当他们遇到学术发展方面的问题时,杨韶刚会鼓励他们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当他们在学术论文和课题申报方面遇到困难,杨韶刚会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帮他们修改和润色。当杨韶刚发现他的博士生朱海龙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后,就经常鼓励他好好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朱海龙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教学上也获得学生的高度评价。
杨韶刚认为,作为学者,需要有博大深远的国际视野。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和年轻教师们提供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内外一流学者建立学术联系以及出国访问、进修的机会。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培养年轻人,杨韶刚还将自己的“苦乐观”与年轻学生和教师们分享。他说:“一个人在20岁至50岁期间是人生事业发展最关键的30年。在年轻的时候要学会吃苦,趁年轻努力去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将来在40岁、50岁之后才能真正享受到别人得不到的甜。当然,这种'苦乐观'主要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他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能够尽早确定人生发展的方向和定位,然后卧薪尝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能够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不错的成就。”
学者: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古语云:法乎其上,居其中也;法乎其中,居其下也。杨韶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给自己制定经过自己适当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进取,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积小成而大成。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考试录取的大学生,杨韶刚本科学的是英语。大学毕业后,杨韶刚留校(山东师大教育系)转行学习心理学,后在北师大读硕士,在吉林大学读博士,在南京师大做博士后。这些高校丰厚的学术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给杨韶刚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博士阶段的学习,成为杨韶刚立足学术、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点。从那时开始,杨韶刚就给自己确定了“每年都要写几篇学术论文,争取出版1本书(包括译著)”的学术目标。20多年来,杨韶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这也使他认识到人生定位和发展目标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杨韶刚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有一段时间不深入学习和钻研学术发展的新观点和新问题,就有可能跟不上学术发展的步伐,讲起课来也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终生教育、终身发展应成为每个有事业心的人时刻牢记的座右铭”。
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谈起对于未来的教育规划,杨韶刚坚定地说:“只要工作需要,我就会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继续做下去。我把我校黄建华教授、冯益谦教授当做自己身边的榜样,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会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奋斗不止。”
使者:远赴埃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2018年10月,杨韶刚担任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第一任中方院长。谈起为何要远赴埃及,杨韶刚坦言:一方面,我校提出的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是驱使他报名担任孔子学院院长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只有不断接受和敢于迎接人生的挑战,人才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
目前,杨韶刚到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已经快一年了,“除了2019年2月艾大放寒假休息了2个星期,以及埃及的一些节假日放假之外,其他时候我每天都去办公室上班,处理孔子课堂以及国家汉办、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埃及中国学联、中国文化中心发布的很多工作和活动任务。每天虽然忙忙碌碌,但也比较充实,有事做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在国外工作,尤其是在初创时期的孔子课堂,杨韶刚和志愿者教师们面临着设备、语言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难。他们没有抱怨,而是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申请的国家汉办的两批教材没有运到,他们就采用复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教材;复印纸、墨盒等办公设备紧缺,他们就自己购买,以尽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谈及孔子课堂目前的发展情况,杨韶刚告诉记者,目前,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冬夏令营等活动方式来增进埃及学生对中华文化和语言的了解。他们组织教师开设了书法课、剪纸课,组织过春节联欢会、大学生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唱响埃及歌咏比赛以及汉语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埃及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促进相互间的了解。杨韶刚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推荐的汉语桥比赛选手(中文名字刘正曦)获得埃及大学生汉语比赛特等奖,并进入全球汉语桥比赛前30强,作为一个新建立的孔子课堂,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当记者问起孔子课堂的未来发展时,杨韶刚充满希望地告诉记者,埃及目前有两所孔子学院(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两所孔子课堂(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尼罗河电视台)。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目前招生情况良好,接受汉语学习的学生和社会人士越来越多。7月,杨韶刚在艾大孔子课堂理事会上提出,要在艾因夏姆斯大学的其他院系开设汉语课,在埃及有关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展汉语培训,艾因夏姆斯大学前任校长给予积极支持,目前,相关联系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所有这些活动对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非常正面、积极的意义,这是我来到这里的初衷,也是来到这里的意义。”
记者手记:
采访杨老师时,我们和他有6个小时的时差。当拿到5000余字的整理材料时,我们感到非常感动。杨老师的尽职尽责、提携后辈、一丝不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杨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对待学生的耐心以及心怀教育、勇于挑战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准方向,以勇气和毅力为浆,驶向自我成长与自我成就的人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