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两字,对于上大学之前的我而言,或许只是词典中的黑白;然而经过2年多的他乡就学,再提起她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心头妆染了叶黄的色彩。在这杭州独特的暖春下午,细细流淌着那份只属于我的杭州记忆……
杭州景
古往今来,说起杭州,便提及西湖,那美得惹人醉的山水树堤,不知被多少文人骚客墨描色染。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来说,景观的美或许是次要,那份包容万物的圆满的感觉才是杭州人所津津乐道的。记得小时候(杭州话称为“老体址”),休闲的杭州人总是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一家人(往往兄弟姐妹7,8个一起)到白堤的草坪上坐坐,铺点报纸,面朝西湖,或吃吃点心,或打打扑克,或聊聊天,晒晒太阳,看着家里的孩子在周围跑来跑去。柳条吹拂在身旁,桃花细香阵阵飘来,青草也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着暖暖湿气,升华着春的盎然。在这一刻,人与景彻底地融合在了一起,千米长堤之景色令人陶醉,而百家和睦团圆之景又何尝不令人心醉?

平常假日,杭州人喜欢到风景席地而坐,共享天伦

宝俶塔在冬日的冷清中愈显肃拔
杭州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杭州人是非常包容,好客,友善的(有的外地人喜欢称之为“温柔”,而将这种地方特性加以女性化,这让杭州的男同胞比较尴尬……),这里举几个例子:记得大一寒假回家,在广州火车站问一位大妈在哪个候车庭等K210,只见那个大妈紧闭双唇(特用力那种),看了我一下然后转过头一声不哼,这让我郁闷了半晌。后来问同学才知道这事儿啊得问管这事儿的人,别人不会搭理你。在杭州,你要是问路,行人总会停下来给你比划比划该往哪儿弯,末了还不忘加句“如果到了那里还找不着,再问问人就行了。”你要是碰到年纪大点的,还会跟你唠叨几句:“你买这东西还不如是到×××,那里便宜”“你得快点了,那店×点关门”之类;在同个小区里,你自行车轮胎打气,小区里的私营维修主是不会向你收钱的;每个晴天的清晨在西湖边,银泰武林广场和市府大楼前的空地上都有许多老人聚在一起或舞剑,或跳舞,或打太极,或长跑,年纪大的人聚在一起锻炼身体成了杭州独特的晨曲;所有沿湖景区以及市区内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各大主流报纸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则新闻是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杭州老百姓的眼里,杭州人是一体的,人和人之间有着一种无形的羁绊;而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差别也往往只停留在口音和习惯上,所以当政府对外打出“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口号时,市民也是欣然接受的。

西湖一角
杭州变化
杭州这几年来的变化是惊人的。无论是南山路的景区改造,还是文三路电子一条街的形成,或是武林路女装街的兴起,等等此类变化我们从以下一堆口号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天堂硅谷”,“与地理优势相结合的会展业” ,“大力引进利用外资”,“杭派女装”,“一纵三横”,“西溪湿地公园开放”,“九条特色街”,“西湖新十景”,“西湖新新十景”,“钱塘江时代”,“天堂美食”,“西博会”,“国际花园城市”,“菜篮子工程”,“亮灯工程”……杭州正向多元化的各个方向上飞速发展,一个崭新富强的杭州正喷薄而出,无论是从宏观的GDP经济增长来看,或是从微观的市民菜篮子中菜类“升级”而言,杭州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以前的街道变了,以前的景色变了,以前的人也渐渐改变,杭州人的步伐变的越来越急,城市的心跳也变得越来越快。老体址那份淳朴悠然的感觉正渐渐销逝,一些老景区的改造也不免让人追念惋惜(南山路上那棵棵水杉在清晨雾气环绕中愈显苍翠的景色只能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了),这些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无可避免的代价。

繁华的市中心——武林广场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碰,胡了!呵呵~”
小区里大伯大妈搓麻将的声音打断了缥缈的思绪,想得太多好像肚皮有点饿,要么出去买个葱包烩儿?嘎(该)怎么结束个(这)段杂叙呢?有了——
如果你来哈(在)杭州搞(玩)了5天,你会夸奖杭州的景色冒老老(很)漂亮;
如果你来哈(在)杭州登(呆)了半个月,你会觉得杭州人冒老老友善类(呵);
如果你来哈(在)杭州留了一个月,你就会考虑是不是该调(换)个地方工作,来哈个的(这里)买套房子住落来(下来)算了,因为你会跟我一样,深深地欢喜(爱)上个(这)个温馨的城市!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注:本文最后两节为杭州话发音叙述,括号里的是普通话解释。)
经贸学院 国贸03全英
朱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