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名师风采】周新军:习法以明志,创新以育人

文字:程新君 李婉仪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甜甜 李梓楠 发布时间:2019-03-04 点击数: 分享至:

周新军,我校法学院教授,主讲国际商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曾被评为2013年度研究生优秀导师,2018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等。怀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30年前,周新军第一次踏上了讲台,完成从知识的接收者到知识传播者的身份的转换。“站在三尺讲台上,讲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从1989年开始第一次的教学尝试,到1997年与广外结缘,数十载兢兢业业,周新军不仅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教学工作,更将前沿出色的教学方法种子播撒在了广外这片沃土上。

周新军

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兼顾人民教师与学者双重身份的周新军,既有教师的严谨意识,更有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30载的教育生涯中,她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更不忘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她通过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学院的教学方法,发现英美法系的以案例为导向的案例式讨论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在结合现下学生缺乏预习、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与系统性、内容与课时间矛盾突出等情况,周新军针对性地提出“提示预习、增进教学、建立框架、突出重难点”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她结合大陆法系演讲式教学法与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来设计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为学生创造了大量运用知识的机会,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为改进该教学方法,工作之余,她还发放170余份问卷,旨在了解该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下讨论等环节的有效性及学生的认同度、支持度,同时获取学生相应的优化建议。近十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让她的教学方法已基本达到预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学理论素养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我的课堂和教学模式的支持和认同,课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以后漫长的工作生涯中,这既使我欣慰,又促使我在科研特别是教学模式改革探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信息一味灌入学生的脑袋,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让学生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能在发现与创造中得到乐趣。”周新军深谙教育的目的和职责所在。但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却不容乐观。在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中,中国学生不能从阅读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更不能阐明作者论点在逻辑上的缺陷并找出能够证明论点缺陷的证据,当然也就不能质疑并且挖掘出自己的答案。周新军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欠缺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因此,周新军明白,学生如果学到了如何去发现,尝到了发现与创造的趣味,他们就能够在教室和课程之外继续探索,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基于此,她提出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可以实现由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法到学生参与互动的研究教学法的转变,教师在课前或课后为学生设定一定数量的阅读任务,并设计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的新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她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布置了许多阅读任务,因材施教,同时采用了随堂提问、撰写论文或文献综述等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一个案例的分析或提问引出学生的答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提出新问题,达到学生被穷追猛打,难以招架的地步,以此把问题引向纵深,促使学生思考。“未来世界的变化速度我们几乎无法预测,所以,必须要让下一代人有批判性思维,要有问“为什么”的能力,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也就是学会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去寻求解决的途径或答案。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亦师亦友

为师数十载,她除了是学术研究之路上的探索者,亦是学生学业之路上的引路人。她每年都会指导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指导中认真负责,每一位同学的论文都会修改4遍以上。努力换来的回报,是学生们的优秀表现。她曾指导过的学生刘杨的毕业论文被评为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实现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成就学生也就是成就自我,对于学生取得的成就,我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

生活中,她关心学生成长,会为学生联系实习,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在课余时间,她也时常组织学生聚餐以及爬山等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烦恼给出建议,增进同门之间的友谊。更有学生表示,能加入“新军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很幸运。这样的话语,让她倍感欣慰:“在我看来,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周新军也寻找到更多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向。

学习是一件终身终生的事情,她不断告诫自己,要永远保持一种“空杯”的心态,完善自我。对于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她则充满期待。“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往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探索、创造、革新和质疑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