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满珍,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1996年任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师至今。2003年至2015年5次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教学奖或优秀教师奖,2017年作为第一参与者的“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教三十余年的杨满珍将自己的半生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她的教学生涯中。
杨满珍
英语为器,教学育人
在31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满珍始终秉持着“英语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理念,教书育人。“要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用英语来思考一些人文的东西。”这是杨满珍希望传达给她的学生的最重要的思想。
杨满珍告诉记者,她想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学生们更多地关注并有意识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有一次,一个学生为了回答课堂布置的问题,看了两本关于罗马帝国的兴衰史的书,最后得以在上课用一分钟内把罗马对英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用英文流畅地解释出来。法学院学生梁秀也说:“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已不再单单把它看成一门简单的语言了,更多的是国家文化的了解。”这些都令杨满珍倍感欣慰。
近10年来,杨满珍一直在探索教学改革之道,把“注重学习过程,轻视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她借助外语讯飞云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里,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这个平台上,“课程币”积分的奖励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还需要写“reflection”,这让学生在自我评估中得到更快的成长,也使得杨老师能够更便捷地获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反馈,“看到学生们慢慢成长,你感觉到你在和他们一起成长。这就是教书,我觉得教书应该到这个境界。”杨满珍觉得,当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获得进步,见证这样的成长是让她很欣慰的事情。
领头改革,关怀青年
在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团队中,杨满珍是一个带头人的角色。团队“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在2017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杨满珍共事15年的教师朱苑苑也是形成性评价研究团队的一员,她对杨满珍的教学、研究能力赞不绝口,“我们经常去听杨老师的课,她能将‘听说读写’灵活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对教材有着很强的驾驭能力。杨老师很有团队凝聚力,因为她很想把‘形成性评价’这个研究做好,她的初衷就是希望这种新理念下的课程能够帮助到学生的成长。”
引导、帮助青年教师也是杨满珍作为一个资历深厚的教师关注的重要事情。据黄恩谋老师和朱苑苑老师介绍,杨老师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给青年老师,会以朋友的形式关心青年教师,鼓励他们把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鼓励他们多与学界交流。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让杨满珍在教研道路上多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
为了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杨满珍始终如一地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带着形成性评价研究团队,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教研相长,一步一步充实着自己为师的意义。
亦师亦友,长者风范
杨满珍认为自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的老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关注他们成长的旁观者——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她十分在意的事情,“我真的很热爱教育,很喜欢和年轻人呆在一起,看到他们的成就,看到学生上台展示,看到他们展示出来的结果,我非常欣慰。”
梁秀的第一印象就是杨老师比较爱笑,路上偶遇时,梁秀向杨老师打招呼,都会收到热情的回应,“杨老师会亲切地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杨老师指导的研究生莫雪林提起杨老师时说:“她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像是一个很温柔的妈妈。”同为杨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姜鹤回忆起她们之间的相处,感受到的也是点点滴滴的温暖。
研一时,姜鹤为写课程论文,在食堂采访了杨老师,一大串一大串问题抛出去,得到的是杨老师十分耐心和细致的回答。其中,“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比惩罚更重要”这句凝练了教学理念的话让姜鹤颇为动容,因为她时常去听老师的课,知道在课堂上的杨老师是如何,对待学生又是如何。姜鹤说:“整个采访过程很长,我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循循善诱与和蔼可亲。”和蔼亲切、善解人意、工作认真,这几乎是学生们对杨满珍的一致评价。
在她的手里,英语发挥了为器的价值;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不断冲击着研究的新高度;在她的引领和陪伴下,学生慢慢成为了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师者不问他事,育人为世,这便是杨满珍为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