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名师风采】唐佳梅:秉持专业态度 扬起教研船帆

文字:张佳慧 实习记者刘克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俏曼 发布时间:2019-03-05 点击数: 分享至:

唐佳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教育部重点基地媒体发展中心研究员。英国利兹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双硕士,武汉大学比较新闻学博士,主讲课程包括国际新闻编译、传播学概论、对外报道、新闻英语等多门全英和双语特色国际新闻专业课程,多次获得教学奖,曾获我校2007年青年十佳教师、我校第五届教学名师。

唐佳梅

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我们走进唐佳梅教授的办公室,看到她和她的研究生们都在认真工作。大家都紧盯着电脑屏幕,偶尔小声交流,大多数时候整个办公室都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每个人水杯中热茶冒出的袅袅白气,桌边电热扇发出的黄色暖光,让办公室平添温暖之意,“这就是我们团队的日常”。

关于唐佳梅,她的学生们都选用了不同的关键词概括她。在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二的何子杰的眼中,唐老师“亦师亦友”;同样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一同学苑青青认为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严谨”;新闻系大三的钟一翀则选择了“敬业”这个形容词。而这所有形容都走向同一个特点,正是唐佳梅教授始终秉持的专业精神,“没有什么宏大空泛的东西,认真工作是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有的态度”。

 

课堂和实践结合,开拓教学新模式

绝大部分上过唐佳梅国际新闻编译课和对外报道课的学生都对其实战的上课模式印象深刻——实践和课堂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象牙塔中的同学们通过这两堂课与媒体进行直接对话,而同学们的作业也有机会发表在同步发表在报纸、期刊或新媒体平台上。这些都是唐佳梅老师主持的“实践嵌入制”新闻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学模式改变尝试。

随着不断参与各类媒体实践和社会服务项目工作,唐佳梅发现自己参与的一些政府、媒体或事业单位的项目完全可以代入教学中去,把相关实践项目嵌入教学成为工作坊,请媒体导师深度参与教学指导,让学生们在贯穿教学的工作坊中学习。例如,上个学期新闻系16级同学上的对外报道课中,唐佳梅全程参与学生团队对外报道实践,从选题、采访、全媒体报道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学期末邀请了新闻学院教授陆扶民(原《新快报》总编辑)、《广州日报》国际部副主任,《新快报》深度报道负责人、《南方英文网》编辑以及《南方法治报》的记者与新媒体编辑等一线媒体导师,共同对同学们的对外报道作品进行点评指导。

“以往的实践教学可能主要让同学们课堂上进行模拟的新闻采访报道,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接触了真实的工作项目,由一线的媒体人共同参与指导,,把媒体项目嵌进教学过程,在实践工作坊中学习,争取把好的作业变成媒体采用的成果”。

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之后,同学们也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国际新闻编译课上嵌入与广东省司法行业报《南方法治报》合作的“域外警讯”专栏,每周五出版一篇半版到整版的几千字司法新闻信息编译作品,唐佳梅与团队同事一起指导学生连续两年多在该报专栏发表一百多篇编译作品,通过法治报的多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用新闻编译教学的成果为司法媒体和行业提供可供借鉴的国外信息资讯,受到报社和读者的高度认可,最近该专栏文章合集将由人民出版社集结成书出版,成为国际新闻编译课的教学成果之一。与广东省新闻学会、广东省记者协会主办学术期刊《岭南传媒探索》合作的“域外视点”栏目,也被兼任该杂志副主编,帮助组稿的唐佳梅引入课堂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另一“嵌入”工作坊项目。同学们在她的指导下,参加杂志的编前会选题会,讨论传媒行业最新发展的合适选题,组队负责栏目文章的内容生成,近几年很多同学的作品都在该杂志顺利发表,嵌入教学的该专栏被评为杂志的优秀栏目,学生们的作品也获得杂志评选的年度优秀论文。

本科传播学概论和对外报道课的同学们也常常将课堂选题和作品继续发展,参与各种比赛和实习,由唐佳梅指导的多个团队在教学中孵化的选题项目,例如广州外籍居民管理创新、广州非洲裔群体的健康传播调查、深港跨境儿童教育问题等选题团队,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创比赛、讲好广东故事大赛的奖项。

 

 

研究和兴趣结合,科研视野国际化

除了忙碌的教学工作,唐佳梅在科研上同样尽心尽力。她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一类、二类和CSSCI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从对“广州非洲裔群体”健康传播的调查、对“国际报道的新闻创新及其发展”的展望,到对“跨国报道中空降记者的困境与问题”的关注、对“语料库方法在中外新闻传播应用”的研究,她的科研视域始终保持着跨文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我喜欢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唐佳梅当年毕业于英文学院高级翻译专业,随后前往英国攻读应用翻译和大众传播双硕士,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攻读比较新闻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都偏向于国际新闻和跨文化传播,“我的学术专业背景特点如此,所以选择勉励自己在国际新闻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这个领域深耕。”

喜欢与人沟通,唐佳梅经常和团队同事带领学生进行不同的田野调查研究,研究可以和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她在科研过程中常常和媒体记者、医生、司法专业人士、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各种外籍人士接触,在不同的调研中了解和研究其他行业和不同群体的传播问题。一些同学被唐佳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吸引,主动申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其中一位是新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的王筱玥同学。“筱玥对健康传播感兴趣,正好与我的研究兴趣符合,我们团队就一起做了几年广州外籍居民健康传播调查,调研难度大、时间长,成果也许没有很丰盛,但团队调研的学习过程更有价值和乐趣。”因为深度参与了广州外籍人士健康传播的调研,王筱玥还与团队老师们合作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一篇被评为2018年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在本科阶段,王筱玥同学还跟随老师参加了清华、复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个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参与会议的老师们对本科生坚持参与田野研究都表示比较难得。

 

工作和生活结合,“play hard, work harder.”

唐佳梅的团队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工作尽力、任务辛苦、自我要求高。团队有一句互相勉励的口号,“play hard, work harder. 生活丰富多彩,工作全力以赴”。唐佳梅觉得,专业精神就是不管结果如何,得对自己有要求,有比较坚定的价值观。

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都尽心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佳梅在工作中贯彻自己做事要尽力而为的专业精神,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学生们觉得在她的课上虽然辛苦,但收获到很多“干货”。此外,她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推动研究合作,希望用专业服务社会。新闻传播专业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唐老师和她的团队也加强与行业的互动,通过主持或参与政府、媒体和事业单位的不同委托项目,在国际舆情分析研判、新闻发布会效果评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评议等方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实践。

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唐佳梅还常常带着同学们爬山散步、运动聊天,和团队的老师同学们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团队老师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团队认同感归属感特别强,大家在一起交流工作,分享生活的点滴思考。关于团队中的师生氛围,唐佳梅认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很重要。“能在一起工作,大家认同较为相似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我们长久相处,相互了解,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和彼此认同的朋友。”很多已经毕业的同学也常年和她保持联系,每年教师节或其他时间,一些已经毕业的同学都还会叫上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相聚。“约着聚聚,聊聊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从师生慢慢都已经都变成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