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郎咸平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看法引起了国内的激烈论战,与及4月14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大型国企禁止MBO,引起了我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我尝试对国有资产流失原因方向及其带来的危害和根本解决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广大人民用劳动血汗积累的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民财富的象征。可是,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流失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因决策投资失误至少流失800 ―1000亿元。而这也只是公布的数据,而实际无法统计的数额可能则更加巨大,这有待以后调查得出更加有说服力的数据。可是国有资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
为什么国有资产会流失呢?流失的方向又是什么呢?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客观过失致失;二、个人主观致失。客观过失致失指的是由于管理层的知识业务水平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由于我国经济转型过渡时期各种制度不成熟与及人才不能接轨所致,属于无心过失行为。这种流失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善体制和培养高级人才是会逐渐减少的。而个人主观过失指的是由一人或几人主观地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侵吞占有。这些人包括国企的法人代表,管理层与及政府官员。他们抓住我国现有经济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合法地或者不合法地侵占国家的财产。从资产的流向来看是直接流入他们自己的口袋,或者把资产送给别人而自己从中受贿获利。他们的侵吞国有资产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管理层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不评估或者低价评估由对其进行收购,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勾结外国公司滞留外汇等等。
第二种类型国有资产流失,绝对不仅仅是资产流失的简单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它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首先从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来分析。如此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了,流到哪里去?竟然是极少数“当权人”(通常包括国企的法人代表,管理层与及政府官员)的口袋里。而相反,国家的主人、企业的职工面临的是工作安全感丧失、降薪甚至是下岗等等的威胁(企业资产的流失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劣,“当权者”必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弥补)。“一者积累财富,一者积累贫困。”“当权人”的种种行为不但打破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更将导致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当然国有资产的流失不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是,它作为人民最能够直观看到的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方式,会使人民产生一种心理的不平衡,是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从1993年至2003年这10年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年平均增长17 %,由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增长5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增长4倍。而且目前中国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代表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已经达到0.5,即将超过世界上那些以贫富差距著称的拉美国家,如巴西等。这就更不得不使我们警惕步入“拉美陷阱”。
再次,这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持是也只能是国有资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保护国有资产。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并且转变为个人的私有资产,任其发展,工人阶级就必定会丧失主人翁地位,重新沦为雇佣工人,落入社会的最底层接受资本主义剥削。这就动摇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使我们在一种不自觉的情况下走向私有制社会,而且这种私有制的进程只能是上述提出的极少数人的私有资产的积累,这就和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背道而驰了。苏联的私有化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保护好国有资产,抵制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的私有化。
问题的发现有待于找到一种解决的方法。什么才是真正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合适有效的手段呢?一些学者提出了机制制衡,专家治理,公众制约等理论。这些都未尝不是一些解决的有效途径。但是我觉得问题的根源是那些“当权人”对国有资产的非分之想,是面对金钱的腐化。任何一种好的机制,如果不能够肃清腐朽,便不能够得到理想的贯彻和落实。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必须和防腐联系起来。 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地解决。
后记:如何遏制流失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话题,限于知识,没能具体讨论。我希望以后能与大家共同讨论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遏制流失——构建国企监管新体制》主编:杨卫东
(注:网上浏览了许多文章这里无法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