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诚信这个词一定不会陌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定无数次的在我们的思想里灌输以诚待人的思想。然而,在今天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信息:当代大学生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大学生诚信的丧失俨然已成一种铁定的事实。当代大学生被社会强烈谴责的诚信丧失主要集中于考试作弊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网络道德虚拟等,于是很多人呼吁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建立大学生信用评判指标体系......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表象就足以证明大学生基本诚信丧失了吗?承载了中国人对未来期望的大学生们真的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诚信危机?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诚”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是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即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一旦承诺便一定要兑现。在我国,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是传授这样的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这种传统的诚信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或者可以这么说,诚信是他们价值意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应该一个缺口。当前学生们在社会里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外界的影响——社会转型冲击和人才培养体制单一的共同作用——有很大的随机性、偶然性,并不能因此就断言是道德或诚信的缺失,毕竟这不是固有的人格缺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行为对自己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是“诚实”的,起码,他们让社会最直观最赤裸地看到了一个对社会前途甚为迷惘的畸形大学生群体。然而,在大学校园里,有些以另外一种更为隐晦的形式出现的“诚信缺失”则更让人担忧:
场景一:晚上,宿舍楼里传出一阵阵混杂了电脑游戏声,电视连续剧男女主角的甜言蜜语声,同学们无聊的谈话声的噪音。白天,永远都坐不满的课室里老师正在机械搬的传教,其中不乏一声声无奈的哈欠声。这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新学期开始了。
场景二:宿舍里,操场上,教室里,图书馆里——校园里几乎可以读书的地方都挤满了人,有埋头默看的,有大声朗读的,有拿着纸片的,有捧着厚书的,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男的,有女的,有醒着的,有睡着的——又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期末考试又到了。
场景三:绞尽脑汁!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回忆自己在上一个学年所参加的一切活动,即便是似曾参加。每个人都在研究着新的评分细则,脸不红心不跳的填入只有完人能做到得自评分。每个人都在奔跑于辅办,学生会,班委之间,为了自己觉得应得的每一零点一分而争得面红耳赤——又要开始综合测评了。
场景四:“我不甘于大学里学一门丢一门的现状,然而在奖学金的诱惑下我又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既然今天的准备是为了明天的浪费,又何苦折磨自己呢?······但每个人都企图寻找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一旦找到,他就会始终不渝地去遵循,因为这在他的眼里是最完美无缺的。”——一位优秀的大三学子走在千层树下说。
······
面对着这一个个看似荒唐却不陌生的场景,我们都不禁掂量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来,更不禁都觉得应该重新审视甚至定义我们所谈的大学生诚信。放开心胸,我们不妨用一种更广阔的思维、一种更兼容的心态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大学生诚信。我们鄙视考试作弊的人,因为他们偷偷摸摸欺骗了一个分数;我们不齿借贷不还的行为,因为这大摇大摆欺骗了一笔金钱;我们也唾骂道德败坏,我们也憎恶虚假做作······但如前面所说,这都是有根可究的。可假如我们爱慕虚荣、浮躁度日,为了所谓的虚荣和金钱肆无忌惮地践踏着这珍贵的求学机会,我们欺骗的是自己大学四年的年华;我们欺骗的是国家对知识人才的专注和信任!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上的躁动和空虚,我们才真正从骨子里成为缺失诚信的一代天骄。当我们披着优秀大学生的外衣走向社会,我们也只能继续踏着虚浮的脚步,而承受着社会上各种“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蔑责。
走向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社会也是检验一个大学生是否具备一个作为社会中的人的素质的最好场所。在大学时代,大学生们无论是人生观、世界观都还不成熟。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在精神上还未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教育的重点就应该由智商转到情商上来。对大学阶段来说,精神成人应该较专业成才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精神成人,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并反作用语于智商的发展,推动他们在专业方面进一步成长。我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但有基本的道德素质,他顶多是一个不合格品,但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能力却没有起码的道德素质,他可能就是一个危险品。很多时候,人们就宁愿要一个半成品也不愿冒险去接受一个危险品。如果从精神成人这个角度上说,当今那些生活在躁动,虚荣,欺骗中的大学生们还远未成为一个社会所能接受的人。这,也许是为什么大学生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拙露百出的原因吧。
人与人才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一个社会对人的标准的要求就决定了对这个社会人才的定位。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益成熟,人们也逐渐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学历、职称为统计指标的人才观念,提出了人才界定的新标准,即具有一定的正是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这一新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能成为人才。这个提法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才架构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知识和能力就好比两腰边,等高同长,相辅相成;而道德则是底边,任何时候都在起着支撑和平衡的作用。因此,若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才,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标准,树立一个诚实守信,重责重义的道德信仰,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社会上所要求的,完整的人。
愿每个大学生们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从虚荣和浮躁的心境里走出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对得起学校、社会、国家信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