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半球唯一一个被北回归线穿过却不是沙漠带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它处于太平洋的边上,居民却来自中原,保留着最完整的中原文化;它有着独特的语言和习俗,沿袭古老的传统文化,氤氲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它被恩格斯称为"远东少数几个有商业味道的城市之一",敢于开拓冒险的子子孙孙遍及世界各地……是的,这是汕头,我的家乡。
我们这些在外读书的潮汕儿女在说起共同的家园时,都会怀念热腾腾的牛肉丸汤,清爽的海风,晃悠悠的三轮车,还有更多的,是浓浓的人情。
外界对潮汕人的最初认识莫过于“团结”,“人情味重”。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使潮汕地区长期以来跟广大的内陆其它地区基本处于半隔绝状态,封闭成就了潮汕的独特,最终使潮汕人以一种独立族群的面貌浮出在中国乃至世界。潮汕人之间极强的自我认同感使得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紧密团结,相互扶助。前些年,香港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叫《自己人》,讲的就是潮汕人在香港奋斗的历程,其中刻画最用力的就是潮汕人如何抱团,我们把讲潮汕话的人,无论国别地域一概叫做"自己人"。“自己人”的意识,也是外地人对潮汕文化,对潮汕人最深刻的认识。身在异地,偶尔耳边飘过一句熟悉的乡音也会令我们为之一喜,倍感温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如果在外地同潮汕人发生争执,只要用潮汕话叫一句"自己人",立马就能平息风波。潮汕人间的团结给于了彼此温暖和勇气,也是这种力量,使潮汕人在以东南亚为主的世界各地遍地开花,红红火火。但是,我们却痛心地看到,作为中国最先设立的特区之一,在20年后,汕头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在几大特区中都是排名靠后。尤其与深圳相比,差距更大。潮汕人的强烈自我认同感也导致了同样强烈的排外思想。“不能讲潮汕话,无论多么亲密,也不能认做‘自己人’”——这是对潮汕人心理最典型的刻画。潮汕人的优越感同时在给自己同外界之间竖起了厚厚的一堵墙——孩子从小就把外地人成为“外省仔”,长大了自然歧视外地人,就算是在企业单位里,也有着“本地人优先照顾,外地人靠后站”的潜规矩。作为中国五大特区之一的汕头,我们拥有最优惠的政策: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等等,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无数的优秀人才,然而,每一个外来者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生活,其心理的受压抑和受排斥感时时处处。对此,任何一个外来者只有两种选择:离开或同化。没有第三条路。同化无异于脱胎换骨,其难度之大令绝大多数人望而生畏,而潮汕人间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也令他们退步三尺。因此,最终等时机成熟另谋出路,到大城市发展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试想,一个没有新鲜血液的城市,一个处处靠“关系”的城市,又怎可能有向前奔腾的力量?
面对低迷的经济,停滞的发展,潮汕乡亲们在沉思,我们这些在外的学子也在反思。但我们相信,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也就看到了希望!我们行走四方,带回创新的理念,我们云游四海,传来更开放的思想。勤奋进取,吸贤纳士,这片古老的土地,必将焕发青春的光彩。心怀团结向上的传统,我们一步步踏实前行,携着勇闯勇干的精神,我们将开创这百年商埠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