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母亲节”征文 > 正文

(母亲节专题)春晖难报——纪念我勤劳善良慈祥的母亲

文字:高云坚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5-03 点击数: 分享至:

 

 

2003616,值得我们终生爱戴和无限敬仰的母亲走完了73年的人生路,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的一生,是勤劳朴实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正直善良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宽厚慈祥的一生。

母亲走过的路十分坎坷,自幼失去了双亲,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到6岁便被人贩子以送去读书为幌子,从鹤山拐骗到了粤北,后被一家好心人收养,并在那扎根成了家,养育了三个儿女。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小学教师,长期在外地教书,收入微薄,也极少回家。家里的农活、杂活、苦力活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那时奶奶还健在,但年事已高。一家不算父亲在内五口人,每到年终,母亲就犯愁,因为劳力少,工分少,负担重,年终生产队结算总是超支。但母亲没有气馁,动员家里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比如,让我们跟她下地挣工分,工余上山砍柴卖,让我们课后放养鸡鸭等等,以换取生活之需,减轻生活之压力。母亲常说:“有青草,就有露珠;有青山,就有柴烧。只要勤劳肯吃苦,就不会饿死,生活就会好起来。”母亲的教诲和行动,使我们自幼就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勤劳”的深刻含义。

后来分田到户,搞承包责任制,有人以为这下可难倒母亲了,因为父亲在很远的地方教书,我们又在别处住读,无法顾及家里,而母亲根本就不会犁田、耙田(这些活分田到户之前全由男的做),可母亲不服输的性格最后让这些人乃至周边的村民都刮目相看,母亲不仅学会了犁田、耙田,而且成了水稻高产的能手,得到村委会的充分肯定。

直到1997年母亲67岁时,才放下干了一辈子的农活,来到了广州随我们住。苦了一辈子,我们想让她安享晚年,谁知她闲不住,又是帮我们带小孩,又是烧饭,又是拖地,样样抢着干。有时我们实在过意不去争着做点家务时,她总是说:“你们上班忙,家里我来做就行了,跟在乡下风里来雨里去相比,这些活算不了什么。”我们常为达不到接母亲来穗的初衷而深感愧疚。

母亲正直、善良、和蔼、宽厚的性格十分值得称道。

母亲没什么文化,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和常用的几个字而已,然而为人处事却十分通情达理。接触过她的人,无不佩服她这种独具魅力的人格。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母亲那里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待人一定要热情真诚有礼,由此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与人交往中的诸多乐趣,此外,母亲还教我们要与人为善,做人要堂堂正正。记得以前在乡下,逢年过节,我们家来的客人总是全村最多的,开始我们以为我们家亲戚原本就比别人多,其实不然,客人中大都是冲着母亲的为人而来,与有的人家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照,不少客人曾对我说:“你妈待人真是好!”我们家境贫寒,但因母亲而显得尊贵而充满人间温情,这使我更加懂得古训“人情好,喝水甜”的深刻道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种福分。

后来来到广州,我们担心母亲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可母亲凭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很快赢得大家的尊重,楼上楼下、周边的许多老人家跟她很快成了“老朋友”,有的虽然语言不通,但母亲凭借与人为善的真诚和热情与人沟通,并友好相处。在母亲病重期间,不少老人家向我打听母亲的病情,不少老人家还前往探望母亲。萍水相逢,非亲非故,母亲能有如此的福分,这让我深感人间真情的可贵!

母亲重情,更重义,她想的更多的是他人,而惟独没有自己。对于子女,除了给予还是给予。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能吃上苹果对我们来说就像过年,只要有机会到镇上,母亲总不忘用卖柴、卖鸡蛋换来的钱给我们兄妹仨买些便宜的苹果之类,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舒心地笑了。当我们纳闷母亲为什么自己不吃时,她总是摆摆手说;“妈妈已经吃过了,这些都是你们的。”在那十分艰难的岁月,这“美丽谎言”的背后饱含着母亲对儿女多少的呵护与疼爱!

对于他人,更多的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当有时我们要清理旧衣服时,母亲总是细心地又把它叠好,说:“我把它送给乡下的贫困人家。”患病时,当乡下的亲戚买东西抓鸡来看她时,她总是说:“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收入少,开支大,不需要买东西来。”因病重需再次住院,我找了我小学的同学的车子送到医院,母亲苏醒后问:“谁的车子?”我说:“我小学同学的。”母亲说:“那要给回人家钱。”我说:“妈,您放心,钱已经给了,您就安心养病吧。”就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体会到了母亲为人可贵的另一面。

对待自己,母亲历来粗茶淡饭,粗布粗衣,十分简朴,生活上从不对子女提任何要求,衣服只要还能穿,就舍不得扔掉。为尽孝心有时我们悄悄地给她买衣服,可得到的总是一顿批评;对于自己身体,母亲总是大病化小,小病化了,一般的头疼脑热,从不去看医生,常用刮痧等土办法,坚持几天就没事了。母亲这样做,一是为了家里节约开支,二是她自己坚强的性格使然。母亲这样的一种性格,导致了病情的拖延,以致发现时已是绝症晚期。这也都怪做子女的平日对母亲照顾不周。若早发现,早治疗,母亲的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等到我们明白“亲情不能等待”时,回天已乏力,尽孝已晚矣。

有时深夜,母亲病情发作,疼痛加剧时,她总是强忍着撕心裂肺的巨痛,为的是不惊动子女,为的是不影响子女的休息和第二天的工作。

当我们守在病床前,母亲说得最多的还是:“我没什么事,你们上班去,不要影响工作……”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带着几许牵挂和无奈……

母亲的离去,使儿女永远失去了人生长河中可以慰籍心灵的一个重要港湾;母亲的离去,使儿女永远失去了莽莽林海里可以尽诉衷肠的一棵亲情树;母亲的离去,使儿女永远失去了每天呼唤“妈妈”时而得到的那份舒心满足的天伦应答;母亲的离去,使儿女永远失去了天底下那最亲切的念叨……

此时,不由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爱恩情深似海,寸草岂能报春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高云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