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大在社会上的口碑可谓越来越好,地位愈来愈高,2003年以高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06年招生全省填报我校第一志愿人数高达6800多人,居全省高校第一批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之首,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一个广外大人,谁不由衷感到自豪呢?合校12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广外大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一个不断壮大中的广外大,更是一个喜人宜人的和谐广外大。作为有幸在这一时期与广外大一同走过的广外大人,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它的发展进程,留给人们的感触自然是很多很多的,而笔者以为,归根结底,广外大的和谐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学校抓住以下三个根本:
一、深化改革的持续性——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记得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当年得知有人对改革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曾很有针对性地斩钉截铁地说过一句话“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小平同志的改革之路是对头的。具体到我们学校,对于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当时也有不同的声音。面对当时整个大学“诸侯割据,各自为政”、“一不做二不休(本职工作不愿做,第二职业无休止)的局面,是存是废,对校党委是重大的挑战与考验。所幸的是,校党委高瞻远瞩,决意冲破羁绊,断然推行五项改革,其核心是学科架构调整和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五项改革彻底打破了旧的不平衡,重新构建起新的平衡,虽有阵痛,但很快上下叫好,大家开始能够一心一意搞教学搞科研了,并逐步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校党委又审时度势,于2005年春适时提出了“新五项改革”,其核心是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实行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正是因为有了这深入而持续的改革,我校才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才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大潮中不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反过来说,假如没有这两次深入而又持续的改革,我想,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广外大惊人的成就,也就完全可能丧失和谐赖以生存的事业的根基。
二、目标认同的最大化——抓住了民心工程建设的根本。建设一个怎样的广外大和如何建设广外大,一直是学校领导班子思索和探究的一个战略性课题。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学校对自身的定位、理念、战略、思路、目标、模式、特色等旗帜性的东西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和适时的升华与完善,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与认同,其标志性会议是2003年初的佛冈会议和2007年初的花都会议。在2006年5月第二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提出了“三个五年,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这些切合实际的鲜明界定和高屋建瓴的悉心规划,为未来广外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广外大人为之不懈努力,使大家感到在广外大工作学习有奔头,有荣光。古语云:“此心安处是故乡。”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十年来,广外大人才队伍建设成绩骄人,几乎“只进人,不出人”。多年来那么多人能够普遍认同广外大这面旗帜,将广外大视为“故乡”,视为安身立命之地,这其中,我以为,是其目标认同最大化的必然的结果。
三、求真务实的传承性——抓住了工作氛围营造的根本。如果有人问:“广外大的工作氛围如何?”我会说:“很好。”如果再问:“有什么特征?”我会说:“‘求真务实’正在由一种工作要求,逐渐演变成弥漫整个校园的一种风气,一种独特的校园风格。”这就是广外大的显著特征,这就是广外人的显著特征。纵观广外大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求真务实的悄然崛起的历史,无论校长,无论科员,无论教授,无论助教,无论教师,无论学生,全校上下无不坚守这样一个理念,秉承这样一种作风,广外大才得以迈出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校训曰“明德尚行”,说的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十多年光景,广外大能够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和谐和美的“世外桃源”,跟广外人低调处世、不尚空谈、真抓实干是分不开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广外大是全体广外人“干”出来的,而不是由哪个人“说”出来的。因此,和谐校园建设,重要的一条是要营造出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干部干在前面的氛围,党员干在前面的氛围,没有这样一种氛围,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事业,也就不可能有和谐的校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构造和谐校园,我校抓住了三个核心要素而且也必将继续抓好这三个核心要素:那就是深化改革、目标认同、氛围营造。抓住它们,也就抓住了根本,建设和谐广外大,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