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共建和谐校园”征文专题 > 正文

【和谐校园】以和为贵,携手共进

文字:徐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3-29 点击数: 分享至: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以和为贵,携手共进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前提,亦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保证。“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和”的思想亦称“和合”思想。所谓 “和合”,就是“人和、祥和、和睦、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内和外顺”,就是通过“和”而达到“合”。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种内在的强大凝聚力。当今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对于任何人而言,都需要注重领会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哲学,切实认识“和合”思想所内蕴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去,为实现内心和谐奠定应有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们学生在这个相对宁静的校园中,内心感受不仅决定于自己的修养和调整,更决定于他人及社会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因此,一个人要实现内心的和谐,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心态的自我调节,还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个人和群体关系范畴的行为调节。怎样搞好这种行为调节呢?

  首先,求同存异、宽以待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求同”,也要“存异”,二者不可偏废。能不能“存异”,敢不敢“存异”,会不会“存异”,很重要的一条,在于能否体谅包容,能否正确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和不同行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别人都应该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甚至比较尖锐、刺耳的意见,能够容得下不同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古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有自知之明,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也要有容人之量,能公正地对待别人。只要无碍大局,无妨大目标,一切“异”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异“都要能够包容得下。一个人有了这样宽阔的胸襟,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实现内心和谐就有了可靠的思想前提。

  其次,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变得可有可无。相反,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和工作内容智力成分比重的增加,许多工作不再依靠个体力量来完成,而要依靠团队合作来实现。一个人即使本领再大,是块“好铁”,但充其量又能打几颗“钉”呢?因此,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及时化解矛盾已成为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合作基础上竞争,在竞争基础上合作,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势。如果只讲竞争不要合作,那么竞争必定是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将无从谈起。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予对方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拆台;多一些协商,少一些固执;多一些沟通,少一些封闭。一个人在同别人发生认识分歧、利益纠纷、行为冲突的时候,只要将心比心地来个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上设身处地想问题,很多矛盾都是比较容易化解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少一些紧张与摩擦,多一些温馨与和谐。

  第三,以诚待人,以信对人。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无形的“名片”,关乎一个人的形象和品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般来说,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自己;自己对别人讲信用,别人也会对自己讲信用。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长期这样坚持,自己的内心自然就会经常处于和谐的状态。如今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说的是一个样,做的又是一个样,人格分裂现象很严重。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态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处于一种疑虑、猜忌、烦躁、愤懑的状态,不可能实现内心的和谐,而这种内心的不和谐必然又要增加社会的不和谐成分。我们要构建和谐校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努力重建诚信,使诚信真正成为根本准则,成为人内心的价值尺度。

  第四,志存高远,淡泊私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其中就与一方某方面的利益受损有关。因此,要有效化解矛盾,消除摩擦,就不能太自私,而应坚持“互惠”,追求“双赢”。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不仅作为一种个人的东西或众人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个人的利益,不能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任何一个好的关系都是双方受益,如果一方长期受损,这种关系是长久不了的。在交际中,只要我们肯让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对方的面子给足,肯在自己的底线上留有一定的弹性,肯与对方利益共享,共谋发展,那么,就一定能取得沟通的最佳效果,也一定能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用高尚的精神境界来对待这些问题,淡泊个人名利,不计私人恩怨,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为社会作奉献上,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志逾鸿鹄,行若赤金”。“志”有远大、高尚的追求,“行”有坚毅、纯洁的品位,应当有这样的修养和素质,这才是一个人内心和谐的最高境界。

     总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并非一己之力能够胜任。它不能用法律约束,不能靠道德来衡量,它需要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一种良好的社会意识,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这点点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只要我们都能以和为贵,那么将有愈来愈多的人与我们一道携手并进,而和谐的校园也就能逐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