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国家的昌盛重在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的成功。今年两会,代表们提出了很多关于“高等教育”的议案,国务院也免除了直属师范大学的学费,这些都体现了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可以说今年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年。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采访时曾说:“时代要求我们更高质量地办学。”然而,何如才能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关键靠什么?四字以蔽之:“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从字面上理解,即尊敬教师,重视教育。而现在教师已经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不再是“文革”期间的“臭老九”,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和投入也足以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所以,笔者在此只想从狭义上理解“尊师重教”,便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对教学的重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这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二是师资。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太学博士游酢的“程门立雪” ,今朝的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都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典范。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却大打折扣,譬如说在楼梯或走道上向遇见的老师视而不见,上课时吃零食发短信,没下课便收拾好了书包,还有迟到旷课早退等。当然,我也不是想要“起立”、“鞠躬”,大喊口号这套中小学生上课前必需的礼仪回归高校,而是提醒大家注意到这形式背后的思想内涵,尊师体现在生活的一些小细节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体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和素养。也正是那些不礼貌的小事,深深挫伤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当然,尊师也不只是体现在礼貌层次上,把老师教的知识铭记于心,学以致用,发散创新,做一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才是深层次意义上的“尊师”,也是老师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谈及重教,有两个问题,一是他有没有教师的资格,二是有资格的教师是否花精力时间在教学上。
汤吉夫先生曾经写道:“‘文革’中有句名言叫‘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的’,这当然是极荒谬的事情,但现在又快变成‘大学就是大家都来教得了’。”看看现在,赵本山啊,周星驰啊,李湘啊,都成了大学的教授了,的确,他们是优秀的演员或主持人,但是若当教授,我以为这是对“教授”的亵渎。周星星说“有了教授头衔我就能名正言顺进校园了”,如果“教授”只是个头衔的话, 大学恐怕就真的成了大家都来教的了。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卸任时想去哈佛做教授,可人家说他的学识是不配做哈佛的教授的,没有要他,这就是学术的尊严,是我们该借鉴学习的。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并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少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度比较突出,不认真备课,不安心授学,没有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殊不知,大学教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强调科研,而忽视教书育人,有违大学的根本目标。山东大学展涛校长说得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天职。”高校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当然,通过参与科研,教师可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一定要注意到两者间的“度”。
“尊师”与“重教”是相得益彰的,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老师,老师的责任心才能被深深唤醒,改善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态度;老师只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得到学生更多的尊重。什么时候学生和老师“心有灵犀”了,劲使在一起了,一个愿学,一个愿教,教学的质量也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