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经济外向度不断扩大,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外语翻译人才一直青黄不接,口语普遍弱于书面,小语种普遍弱于大语种。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领域,翻译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因此,广外对中国外语人才和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担子也加重了。任重而道远,作为广外的学生,都希望学习多一门语言,并且学好它,为中国翻译事业做贡献,为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做贡献。然而,却有一些问题阻碍着广外培养小语种人才
南校区这边学习小语种的同学不少,可是门槛却要比北校的同学要高。能以二外为通选课的同学只有是语言专业的同学,而不是语言专业的同学就只好掏一千多块钱来学习二外。一千多块钱不是每个同学都能负担得起。这个问题一定的打击了同学学习多一门语言得积极性,削弱了学习得热忱,同时也压扁不少对语言有天分的好苗子,也跟学校“专业+外语”教学特色的旗帜有所背离。
引起这个问题得客观原因:
大环境:中国教育资源不足、不平衡,小语种的教师资源更是严重缺乏,资源分配到学校的教学资源是不足的、不平衡的。
小环境:首先,学校总体教学资源是一定,南北学区必然存在教师资源的不平衡。大部分的小语种教师都住在北校或市区。老师频繁到南校区教学是有很大程度的不便,同时也增大学校的成本。交通是制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解决交通问题不是学校能力的范围。第二,能到北校教小语种的老师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有热情学习二外的学生这个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第三,较高收费也不是学校的错,而是为了补贴老师的交通费用、法定劳动额外的酬劳。
综上造成问题得,原因是中国的大环境,还有地理位置等小环境。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是以学校之力是很难改变的。
笔者给予一点意见,改善上述问题:
对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和“收费教育”双轨教育方式并存。上面提到,北校过来南校教二外的老师资源是有限的,而对所有非语言专业的学生收费却会阻碍了对语言有天分的、有负担不起二外费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给予政策性的倾斜,每个学期给予一定配额让学生免费学习二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前提是通过考试招收那些学生。而考试内容,就是二外的那些基础知识(语音、基础语法等)。为何这样做呢?目的是挑选那些勤奋自学、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学生对二外的深入学习不能单靠老师,主要是靠学生自身。而通过这样的考试,挑选出有积极性、自学性、高效性的学生去免费学习。这种双轨方式不仅不会增加学校对二外教学的成本,还能兼顾公平,培养出更优的语言人才。
笔者相信,培养好小语种人才必定能够增强广外学生“外语+专业”的就业优势,发扬“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为中国的发展,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全球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