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我为广外科学发展献策”征文 > 正文

【征文】我对学校建设的一些建议

文字:林晓伟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3-24 点击数:

  

    在开篇之前,先引用学校陈永芹教授的一个例子:

  两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一名主修新闻学,一名主修历史学,毕业后在同样的单位从事同样的新闻工作。在最初的五年里,主修新闻学的同学由于基础扎实,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对口,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工作质量也相当的好;而主修历史专业的同学,由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出入,加上缺乏实践经验,在前五年经常碰壁。然而,五年之后,风水轮流转,就在那名新闻专业出身的同学已经黔驴技穷的时候,历史专业出身的同学却仿佛一座刚开发的宝藏,不仅本职工作完成的相当的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创新思想总是层出不穷,得到了领导一致肯定。讲到这里,引入一个问题:为什么新闻专业出身的同学,在从事其本分工作的时候,反而还不如一个历史专业半途出家的同学呢?永芹教授的解释是:这个历史专业的同学肚子里的墨水要比新闻专业的同学多。所谓的墨水,在此指读过的名著的数量。而且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史学、哲学名著以及世界上关于这三种类型的名著。

  之所以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如今广外,缺乏一定的历史文学底蕴,广外的学生,大部分人性格上缺乏深层的东西。也许,讲到这里,不少人会反驳我的观点,下面先来看看我笔下的采访对象对于我们学校的一些评论,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整个校园极其商业化,学术风气很不足。

                                                ——学生干部

我们的学校太商业化了,太浮躁了,感觉不像学校,像个商场。

                                                ——团委干部

团联的要求搞活动太多了,忙不过来。

                                                ——社团主席

我们学校没有什么历史底蕴,太浮躁了,学生很功利。

                                                 ——07师妹

你们学校的商业活动好多,学生过于浮躁,生活太过匆忙。

                                                 ——广工同学

…………

  以上这些,是我采访的时候一些同学们心目中的广外的映像。当然,由于采访对象具有局限性,不一定能代表所有同学的观点。然而,这些声音的存在,也客观反应了一些事实。综合他们的观点,结合自身的经历,我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学校的商业化太严重,学术风气不足,同学们的功利心太强。

  下面再引用几个生活中的常例,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

例子一

  在我们的生活区,巨大的横幅永远充斥校道。在那些横幅里面,除去一些学校重大事件的通知,其他基本都是商业广告,以及各类比赛的宣传。而在每栋宿舍楼下的公告栏,经常是海报泛滥成灾,有时候甚至是在短短时间内,那些宣传海报便以每天几张的速度上涨,让学生们眼花缭乱,我曾经就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单单一个星期四下午,就连续汇集了三个讲座,内容要么就是关于经济管理,要门就是什么备考。

  不得不承认:举行商业活动,竞争性比赛,对于活跃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凡事都必须有个度,毕竟现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过多的参加商业活动,不仅会导致本末倒置,而且由于过早的接触商业的东西,过早的树立竞争意识,让学生太早商业化,变的浮躁。大学是修身养性的地方,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变的功利,变的浮躁的话,那么大学就没必要叫大学,干脆改名社会。因此,在这方面,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重视。适当的商业活动与竞争性比赛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量变引起质变”,等到我们的学校真的被商业气息笼罩的时候,学术研究基本就没办法展开,人心惶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到时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例子二

  响应校团委的号召,每个月每个班都会举行一个主题团日活动,本意是为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供交流、娱乐以及扩宽视野的的平台。但是,由于团日活动的主题固定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有些班级把团日活动当成应付性的活动,由于主题限制了发挥,限制活动方式,一些班级往往为了敷衍学校,“挂羊头卖狗肉”,明地里搞的是这套,可是写总结的时候却是另外一套。这样的风气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

  按照我的理解,团日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娱乐同学,并通过活动学到知识。因此,我认为:是团日活动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只要在活动中,同学们感到快乐,而且有所收获,就可以了,没必要拘泥于固定的主题,毕竟所谓的主题是人订的,而人毕竟是活生生的,难道还要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去适应那些死的主题吗?而且,对于总结这类东西,可以废除的话便废除。团日活动的意义不是通过写出来的,而是要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另外,团日活动不是为了评比,为了评比的团日活动是变质的团日活动。为此,每年的团日活动评比,我认为那也不过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就像部分团支书说的:“所谓的评比,不过就是考验我们班委的文笔,考验我们的摄影技术,所需的篇幅往往成了我们负担。”如果真的想要搞评比的话,就应该让团委的人直接派人跟踪各班的团日活动,不然,免不了有作假成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例子三

  南校区的图书馆,虽然藏书量不多,但毕竟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常去图书馆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去找专业名著时,通常都找不到。然而,当你走过哲学类,史学类乃至古代文学类这类书架的时候,便会发现那些书基本上却都是完好无缺的摆在那里,好像古代隐士,等待人们探访。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学生们都忘了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文可以修身养性这些公认的真理吗?难不成说,商业化的大学容不下这类书?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功利心太强,过于浮躁。确实,哲学类,文学类以及史学类的书籍跟其他书不一样,往往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就老师和部分同学的经验:熟读这三类书籍的人,看专业类的名著的时候,往往会有所帮助。因为史学名著,哲学名著,文学名著往往都是博大精深,而且跟我们的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往往可以给你启发,让你在专业领域收到更好的效果。

  去年,我曾经看过人力资源管理的著作《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以及管理学的典范《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书中描述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非常的先进。但是最近在看《论语》、《孟子》、《鬼谷子》这类文学,史学名著的时候,发现,管理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这类书里面找到雏形。看了部分《论语》、《孟子》、《鬼谷子》之后,我发现我对那些管理思想的理解更深了,这便是名著的作用。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同学们看专业名著,只是认为:同学们在看专业名著的时候,不凡也把那些这三类学科的名著翻一翻,说不定还能跟我一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点,引入部分的案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证明。

  在这方面,我认为,学校也应该多下功夫,不仅要保证图书馆中这类书的藏书数  量,质量,还要让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们,比如:在推荐外国名著,专业名著的同时,不凡也推荐几本有代表性的哲学,文学,史学名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看书中汲取专业知识,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修身养性,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再说,专业名著一般来自国外,由于文化与意志形态的差异,难免会有思想碰撞。国家一直抵制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袭,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对于辨别思想的先进与否,有选择性的汲取外国先进思想也是一大砝码。

例子四

  听过这样的例子,几名会计出身的同学,在“四大”之一的安永呆了几年之后,被迫辞职。究其原因,他们给的解释是:工作强度太大,受不了。这句话从侧面反映这样的问题:学生工作耐力不够,过于浮躁。大公司对于职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还更多的看综合方面的素质。据我了解,个人的性格,品质在面试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公司宁愿要那些品质好的员工,也不要那些品质差,技能到位的人。而这些品质的培养,我认为,主要是靠平时多看书,多跟自己心灵沟通,慢慢形成的。

  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四师姐在给我们开交流会的时候谈到她近来的工作状况以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她给我们的建议是多看励志,哲理性的书籍,学会做人。确实,人这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尤其是当今这个商业化严重的社会,如何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众人皆醉的环境下保持独醒,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任务。因此,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改变这个功利性社会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来说,格外重要。尤其是我们这类涉外型的大学,思想容易受到外国思想的影响,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以上几个例子,均来自自己的观察与别人的叙述,希望能给学校建设提供参考。我觉得: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多面人才,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重视。这里给和我所针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建设,除以上提到的观点外,补充一些建议。

  1 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像类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类课程,应该引起领导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老师讲课时要因材施教,不要局限于课本,不搞教条主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方面,都应该接受,并积极引导。

  2 课堂外,在举行商业讲座的同时,也可以定时定期的举办文学,哲学,史学类讲座,多方面调动学生。另外,学校不是经常举办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这些竞争性比赛吗?也可以类似举行中文戏剧大赛,诗歌朗诵大赛,还可以成立类似孔孟学说研究协会或者文学研究协会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哲学的征文等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了解文化,为学生们在烦躁的生活背后,提供一个让心灵与历史接吻的平台,让逐渐浮躁的心在文学殿堂中沉稳。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广外的明天将更美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笔者才疏学浅,还希望各位网友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