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在教育的普及面以及教育公平性上所作出的努力,反映了这个国家现今的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潜力。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一制度一直被发展着,30多年了,它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是一种希望;一种使心强大的力量(“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出自《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卷》),激励着人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我们坚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命运。而国家,这个伟大的机器提供了这个了不起的途径。社会结构的整合被这一选拔社会精英的制度牵引着,而非由个体的社会地位,金钱这些因素决定着。这是公平的。我们相信只要自身肯努力,那么通过高考这一制度改变人生方向的几率就跟那些家庭背景比较好的人一样大。即使我们现在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机会,有途径翻身。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而我们的国家为我们保障了这一切。
30多年来国家在教育普及面以及公平性上所作出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希望,以及这个伟大民族的希望!1986年,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法》,追求人人有学上教育公平目标。“经过2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目前,全国受教育人口超过3亿,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引自《劳凯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公益性》。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列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
作为80后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各教育法的受益者,教育发展的亲历者,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参与者……我们联系着过去,展望着未来。作为这群体中的一员,我更倾向于从身边发现我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以一隅观测全局的发展态势。
1994年,那年我刚入学,记忆中的校园是高大的参天古树围着几间简陋的瓦房。瓦房的墙壁是斑斑点点的石灰涂层。瓦房内是湿润的土地面,或许有点不太平整,但是,在晴朗的日子里,那土地面是非常结实的,而且被踩的光溜溜的。桌椅没有统一的样式,充满个性之余,都带了历史的痕迹!它们是由粗糙的木头制成,桌面被以往的学子刻挖的满目苍痍,并分布着形形色色的,不同年份刻下或写下的字。我时常想这中间也许会有一张桌子或椅子是当初(1972年左右)我爸爸从家里搬来的呢,因为爸爸说他读书时,学校没有提供桌椅的,所以需要孩子从自家里搬来。于是,认真地研究那桌椅上的字,查找蛛丝马迹的侦察工作就成了我当时的乐趣之一。之后的几年,学校一直处于施工中。到2000年,我初中毕业,再回去母校时,它已经脱胎换骨了!崭新的五层式教学楼,大大的足球场,篮球场,先进的教学投影仪……我想找回一些熟悉的感觉,可是没能找出多少。当初的恩师也大多不在了,那位可爱的,高高瘦瘦的老校长也告老还乡了,替代他们的是一支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单从他们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普通话水平,当初我们是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全面推行普通话教学的,而之前我们的上课语言就是粤语这一地方方言,因此恩师们的普通话带有很多的粤语成分。)便知道他们的师资力量比起从前是强多了。最近,奶奶还眉飞色舞地告诉我,现在孩子们去上学基本上不用交学费了。我问:“为什么啊?”——“国家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啦!”
教育改革发展的恩泽终于来到我们清远地区了。作为国家级贫困市区的清远也终于发展起来了,并且欣欣向荣!
2007年,我的大学开始了。我很幸运,因为在我之前的很多人都是抱着遗憾与大学擦肩而过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大学的门槛过高,相对较少的有限学位远远满足不了千军万马般的报读生;二是,考上大学了,家庭却支付不起大学费用。但是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缩小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高等教育。近些年来,政府逐步落实大学新生“绿色通道”入学政策,资助方案到位,包括贷款,国家助困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活补贴等等,还有社会上的杰出个人或组织成立的机构也纷纷帮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整个社会展现出她崇尚知识,关怀互助的和谐氛围!这种教育的公平性与人文关怀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国家,就像一艘高速航行的大船,舵手是中国共产党,教育产出的人才便是船上的水手,一支以知识武装的高素质生力军!我们共同缔造东方古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