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深夜,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英勇的百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总指挥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挺着血肉之躯,将生死置之度外,发动了驰名中外的渡江战役,向蒋家王朝腐朽黑暗的旧政权的盘踞之地——南京发起了总攻。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自由之战。1949年4月24日,南京解放,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写下了那首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五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个崭新而又富有朝气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六十年。六十年前的那场战役历历在目,南京市下关区热河广场的那块纪念碑上,邓小平遒劲有力的七个大字“渡江胜利纪念碑”仍然十分醒目,春去秋来,他就像一位处变不惊的老者,淡定安静地伫立在那里,怀念往日的热血如歌。
六十年后的今天,南京——这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铁一号线的建成,十运会的召开,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申办,这一切令人惊喜的发展和改变,都让人切身体会到南京作为一个崭新生命的勃勃生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穿梭如箭的地铁,熙熙攘攘的新街口中华第一商圈,都让看者无不惊叹,南京经济的腾飞。拨开纸醉金迷的物质迷雾,让我们回望历史纵深处,走向历史的遗迹,向这些历史的见证者细细询问,南京——这座美丽而忧伤的十朝古都,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年中,是怎样经历了艰难蜕变,涅槃重生……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小时候放学回家,总要经过一条幽深静谧的路。那条路就在我们家旁边。春天的时候,她不像别的兴高采烈绿的热闹的马路,总是淡淡地绿着,以一种最合适的浓度;夏天的时候,她不会像别的路被焦灼的太阳晒得滚烫,而是为行人提供难得的清凉;秋天是她最美的时候,苏醒的,冷静的,祥和地看着这个世界;冬天,被白雪覆盖的她,悄悄的入睡,等待着来年的时光。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名闻遐迩的颐和路。在我的记忆中,那条路总是安静的呆在那儿,多少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沉默的隐在两旁梧桐树的绿荫里,仿佛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在生命的烛光中回味往日岁月,也许繁华,也许悲凉,抑或是那段耐人回味的年代。
民国时期的南京,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民国时期的颐和路,繁华热闹,人来人往。南京市政当局将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东,草场门以内辟为新住宅区。因为里面住户都是达官贵人和外国驻华大使,百姓就叫公馆区。颐和路是公馆区的灵魂,因此这片旧官僚新权贵纷纷麇集的地方被称为颐和路公馆区。为表现公馆区的文化品位,道路命名则选择我国各地名胜,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诸路。成片的西式建筑聚集在这儿,紧凑但不拥挤。他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美式的,日本式的,西班牙式的;而那一堵堵隐秘静雅的高墙内,历史曾经以一个个代表性的画面呈现:颐和路八十二号,美国驻华大使馆,五十八年前,从这儿搬走了一个历史性人物,毛泽东为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颐和路三十八号的深宅大院。曾经是历史上罄竹难书臭名昭著的汪精卫盘踞的地方;可以想见的是,当初在这座三层平顶红墙式的建筑里,中国历史被怎样深深的打上屈辱的烙印;颐和路三十九号,苏联大使馆,一九四八年解放前夕,这儿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官聚集享乐之所,而那一场场奢华的令人迷醉的舞会和晚宴上空,已然盘旋了病入膏肓的腐朽之气,预示了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颐和路八号是一座精巧别致的玲珑别墅,这儿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阎锡山的府邸,可令人唏嘘的是,迫于全国解放局面的排山倒海之势,他只在这座刚刚落成的精巧建筑里住了七天,就落荒而逃……人走茶凉,而颐和路久浴战火,侥幸得以留存,成了今日印证旧首都浮华的惟一标本。
时光如行云流水般飞逝,留下的只是那些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而这当初全中国最奢华的歌舞之地,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变迁,也渐渐的褪去华美的光环,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曾经的阎锡山公馆,成为了老红军何子友的住所,走进陈旧而整洁的小院,看到的以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何子友老先生的孙女安静的坐在木质的小板凳上,专心地抱着一束自家院子里栽的蒲公英,何老先生安静的坐在一把竹制藤椅上,夕阳暖暖地铺在他的身上,他沉默着,微微眯起着眼,口中喃喃自语,回忆着那段在战火中绽放的青春。与他毗邻的,也多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将军们。往日戒备森严的剥削人民的高官豪宅,现在也成了革命前辈的养老胜地。宋美龄曾经的居所,挂上了江苏省慈善总会的门牌。曾经美轮美奂的府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破旧的楼梯嘎吱作响,诉说着一座故都荒凉而又残酷的历史和一段华美而奢靡的时光。可同时,一笔笔善款被送进这座屋子,也是从这儿,一笔笔资金流向苏北地区,帮助人们实现“共同奔小康”的伟大理想。顺着颐和路走到底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北门,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政权与腐朽奢靡倒台的旧政权默默相望,留给人们的是历史公正的评判。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著名作家张守仁如是说。在他心中,颐和路是中国最美的街道。历史纵深,岁月如梭,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战火和解放战争的颐和路,就像一台默默转动的留声机,记录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在自己身上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使后人警醒,引后人深思。
“总统府——曲径通幽处,却见三代荣辱兴衰”
南京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问起南京人,十有八九会说是总统府。作为一个从小在总统府内居住了八年的南京人,我对于总统府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来的亲切和透彻。我从出生开始就住在总统府,当时它是我父亲单位的宿舍。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到一个踏进学校的小学生,总统府几乎是我美好童年的全部回忆。三岁的时候,我经常搬着小板凳坐在家门前,等着爸妈下班回来。仍然清楚的记得,夕阳下山那道火焰般的光芒总是照耀在总统府大门高高的门楼上,雄伟高矗,当时年幼的我也不由得生出一些类似于震慑般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晚饭后,家人总带着我走进那绵延纵深的重重门廊,我还记得,在夜色的笼罩下,那些门廊泛着朱红色的光,笔直地通向幽暗深邃的尽头。我总是有些害怕地躲在爸妈身后,现在想来,如果说是它厚重的内涵与悠远的历史沉淀震撼了我,倒不如说是那种深沉沉郁的色调让我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难以言明的排斥与畏惧,这种感觉不单单是那种肃然起敬的瞻仰,更大一部分来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一种在内敛的王气下被激发出的本能。尽管,现在它只是一处不折不扣的历史遗迹,甚至是一片曾经风光无限的权力废墟。它曾那么真切地见证了中国整整两个世纪的兴衰、屈辱、笑声与眼泪。曾经的繁华与喧嚣,这一刻都尘埃落定,静静地躺在城市的一角,没有卫兵与戒严,没有闲人止步的高不可攀,独自面对门前路上的车水马龙,寂寥守望着对面摩天大楼上的时尚流转。往昔的龙蟠虎踞,翻云覆雨,都随着流逝的时光,沉淀成历史画卷中一抹淡然斑驳的影像。
09年7月,我回到了这儿。站在十一年前曾经无比熟悉的门廊下,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我看着崭新的一切,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懵懂的我。当时的我,嬉笑玩耍间在我脚下的是宋美龄走过的路;从我的指尖下感受到的是陪伴两江总督曾国藩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案头;与我同呼吸的是天王洪秀全时期的深青色苍松;我就像一根小小的羽毛书签,被轻轻的放在史书中,与我近在咫尺相伴的是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这一切都让我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欲望,想要更加细致的了解,我从小被历史的洪流裹卷着的居住的地方,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对面南京图书馆三楼,我仔细地俯瞰着7月阳光下的总统府。是的,他变了,尽管门楼前的石狮子像下还留有我玩耍嬉戏的回忆,但是他变了。向南看去,曾经荒凉寂寥的地方,有一片美轮美奂的建筑群——那是南京最著名的酒吧休闲区,“南京1912”。 他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着总统府,入夜时分,五彩斑斓的灯光亮起,人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在Mazzo酒吧感受着曼妙中国元素的装饰与正宗香醇的法国波尔多红酒;在茶客老站喝上一杯小古董茶具装沏的原汁原味的大红袍名茗;在民国大公馆细细品味正宗的民国公馆菜肴和政要名流宴;在香住SPA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总统府由旧社会戒备森严的深宅大院,变成了现在的南京人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处。在这儿,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能在谈笑间品读历史的万般滋味,感受民国的动人风韵。把视线从热闹的酒吧区收回,向北看,能看到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的标志紫峰大厦。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儿还是一片荒芜,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个极具潜力的商业中心地段也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世界五百强企业高调入驻,一条条地铁线纵横其中,总统府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标志,当初破旧的森严之地早已变成繁华欢乐的市中心。总统府的对面,是于2007年全面建成的南京图书馆。南图是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馆,是江苏省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他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现收藏各种文献700万余册,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南京图书馆作为全省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与服务中心和重要枢纽,在服务经济建设、普及文化知识、传播科学信息等方面,其职能和作用日显突出。
夕阳西下,游客们若有所思的从总统府里走出。恍惚间,我听见一个台湾口音的年轻妈妈温柔的对她揽在怀里的小男孩说,“你曾爷爷就是在这儿……”说着便走远了。隐没在黑暗夜色中的总统府,听了这话,会不会在沉思呢?我想,昔日的辉煌豪奢、古朴雅致、亭台错落、湖光山色,奢华酴釄,都已不再是他收藏的回忆。而现在的繁华与进步,则是他最好的时光。记得朱自清曾经感慨:南京就像一个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在我看来,总统府就像一个被侵蚀的遍体鳞伤的陶罐,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在重生的六十年后,渐渐显露出他温润的颜色,古朴,平和,包容,微笑着打量着六十年后的新中国。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摇呀摇,摇呀摇,摇着小船看大桥。大桥长,大桥高,两头还有桥头堡,汽车火车桥上跑,桥下轮船嘟嘟叫。工人叔叔本领高,造的大桥真正好。”记忆里,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南京长江大桥上玩。还记得,妈妈把我抱在怀里教会了我这首儿歌。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长江大桥仍然像我记忆中的那样,坚强,沉默,屹立在滚滚长江水中,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任。去年12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低调地迎来了它的四十岁生日。这一天,前来参加庆典的级别最高的官员是一名副厅级干部,而在四十年前,大桥通车的第一天,数十万南京市民涌向桥头庆祝,光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大桥建成之后,曾经接待过先后78批外国代表团,风头一时无两。可当我们回首往事,却发现大桥建成背后无尽的辛酸与艰难……
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两年后,为贯通京沪交通大动脉,南京长江大桥开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大桥刚开建,苏联专家即撤走。“图纸拿走了,钢材也不供应了。”当年参与建桥的桥梁工人张世望说。在“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中破土动工的大桥很快就遭遇了物资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随后又碰上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大桥工程一直在开开停停中缓慢推进。因此,当这座比武汉长江大桥更加雄伟的桥梁建成时,新华社的报道一度将它与当时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相提并论……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中,已经有300多万趟客货列车和5亿多辆次的各种汽车从它巨龙般的身躯上驶过,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要知道,当时的美国与苏联专家先后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都是水流湍急,大桥无法建成。当时的江北地区与南京城区遥遥相望,发展举步维艰。可是中国专家与建筑工程师们不畏艰难,顶着内政外交形势十分紧张的压力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个中困难是后人不得为知的。随着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二桥、三桥也依次竣工,南京的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南京长江二桥竣工并顺利通过国家的验收,工程质量等级被评为优良,综合得分96.6分,获得了当时国内特大桥竣工验收评分的最高分。2005年10月,南京长江三桥建成通车,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2008年,南京长江四桥开工,预计将于2013年竣工通车。建国以来的这四座特大型运输桥的建成,为南京交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添砖加瓦甚至决定性作用。原本落后贫穷的江北浦口区,也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落成飞速发展。现在的浦口,早就不是原来那个落后的小村子了。现在的浦口,居民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同时浦口也成了南京乃至全国高等学府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云集了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内的近十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这里学术气氛之浓厚全国数一数二。2009年,南京当选为“中国教育幸福感最强的城市”,同年又当选为“中国最具科教潜力城市”。 可以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江苏成为全国第一教育大省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走在宏伟的大桥上,身旁是雕着白玉兰花的大理石栏杆和滚滚的车流。远处一望无际的长江上,缀着星星点点的船只;近处的桥下,巨型油轮吞吐着嘹亮的汽笛声缓缓驶过;抬头望去,朱红色花岗岩石雕琢成的三面红旗仍然保持着鲜艳的色泽。建国六十载,虎踞龙盘的金陵古城,早已是“三桥飞架四方,天堑变康庄”。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会是“四桥飞架四象,旧都变天堂”了吧。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多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这条浸满了忧伤和风尘往事的河流,有着太多的风雅轶事: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秦淮河畔,六朝烟雨中。秦淮河,是多年来金陵人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不同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风姿,秦淮河是内敛的,连岸边的水草,也是怯怯地摇曳。是受了秦淮河畔那些娇柔的女子的影响吧。古时的气息,在秦淮河的心底,不曾褪色。如果说总统府是一位人到中年的隐士,那么秦淮河则是暮年将至的绝世名伶。那样的美,将江南的柔,江南的美,江南的风姿绰约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记得年幼时,每逢元宵节父母都会带我去秦淮河边的夫子庙看灯会。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那豪华气派的景象至今仍然留给我及其深刻的印象。依然记得深深小巷里的李香君故居,台阶错落有致,门径纵横,通向幽深的香闺。那儿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桃花扇的发源地。出了小巷,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贡院。明清时期,有多少位才情洋溢的文人才子从这儿踏上仕途,为国尽力,又有多少位忠臣最后为国捐躯,至死不渝。“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这样一条极富盛名的秦淮河,在我外婆的讲述中,却并不那么美好。狭长古朴的小径上,总是挤满了说着淮扬方言的小商贩,熙熙攘攘,遍地污渍。江南贡院的大石牌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秦淮河本应是清澈的。可他的颜色仿佛正如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那样,有着浑浊而腻的绿色。秦淮河所在的秦淮区也是南京解放前几个比较落后的行政区之一。
尴尬的局面在建国以来逐步得到了改善,南京市政规划厅十分重视秦淮河流域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投资千万开始整治秦淮河。经过长达二十载的精心整治,秦淮河已然恢复了山清水秀的瑰丽面貌:水泛着温润的光芒,沿岸发黑的长廊被崭新的大理石长廊取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桨声灯影”从人们久违的记忆深处走来。经整治后的秦淮河,一改往日“藏污纳垢不出流,满河污水祸四周”的局面。如今,泛舟秦淮河,宛如重温了南京的历史变迁,一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长廊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的南京市民,泛舟河上,既可以神清气爽的饱览沿岸的景色,又可以在潺潺的清澈水声中探寻历史的遗韵,一处辉煌精致的历史遗产就这样在新社会里,焕然新生,散发出清丽的光芒。秦淮区也被誉为“南京新景区”,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慕名而来中外游客游览观光。也正是由于秦淮河的成功治理,南京市在2008年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的美誉。也正是因为秦淮河的成功治理,南京的环境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十一世纪以来,南京的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09年9月,南京的自来水已经达到了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标准……
十里秦淮,用这样一种方式延续着她卓然的风情,她悠久的历史,也正是由于这种延续,金陵神韵才得以保留。谁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就一定风雨飘摇,凄凉如萍?俞平伯的灯影秦淮里写到:“灯光所以映她的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秾姿、秀骨、盛年,是的,这就是六十年之后的秦淮,轻移莲步,向我们缓缓走来。
风情颐和路,百年总统府,雄伟通天桥,十里秦淮河,建国六十载,她们就像是四台古色古香的留声机,永不停息地转着,以各自的频率,准确地记录下一段崎岖的历史,默默地见证了一座故都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