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杨韶刚教授,自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广外政管学院任教,除致力于教学工作之外,还是我校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一直专注于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其中08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先后出版和发表了《创造的勇气》和《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癔症案例分析的片断》两本译著,在国外SSCI杂志上发表了The Features of Moral Judgment Competency in Chinese Adolescents,在国内发表了《课堂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发展》、《中国青少年道德观念现状与特点的调查研究》等五篇论文,还担任国内大型工具书《中国心理咨询大典》心理学史分卷的主编。
近两年,杨韶刚先后指导5组16名应用心理学系本科生在专业的心理学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还参加了学校和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目前,应用心理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英文教育学院本科生的一些学术研究正在杨韶刚和心理学系其他教师的热情指导下进行研究。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也将逐渐呈现在学界面前,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强有力的学术后劲。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杨韶刚是一位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谈到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时,杨韶刚的答案是教学工作与学术研究是同步进行的。
杨韶刚表示,作为一位好的大学教师既需要有比较高的科研能力,又需要有相当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学教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反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通过研究来加深理解。杨韶刚指出,只要处理得当,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相反还可以相互促进。因为搞好科研工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发现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材料。再者,学生们是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希望考入大学的。杨韶刚呼吁,大学里应当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应当有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具有思想启蒙和学术滋养的学术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殿堂永远矗立在他们心中。这样的学术精神是通过科研获得的,也是通过教学推广的。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我校于05制定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杨韶刚结合自身多年来科研工作的经验,对学校在以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杨韶刚表示学校的这一战略很好,目标也定得很好,但在实施的做法上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杨韶刚:科研是一个学者的生命之所系
杨韶刚认为要搞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起学校的教师和学者把科研工作当作自己的生命看待的心态,而这种环境的形成就要靠学校政策的支持。但在我校的教学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规定不尽合理,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在进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另外,也有按照外语教学管理的规定来进行非外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偏向。
在谈到这点时,杨韶刚表示,我校为外语类院校,外语类的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和非外语类专业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以课堂安排为例子指出,外语类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反复训练,需要更多的课堂时间,而非外语类教学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我校规定所有教师每年必须完成40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承担着每周十几节,甚至20-30节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教师们的孩子大部分都年幼,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或者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写一篇学术论文不能像有经验的老教授那样得心应手。教学任务过重使得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作学术论文的时间不足,科研积极性和学术研究的后劲都受到严重挫折。他还指出,我校现行的教学与科研评估指标方面也存在不足,使得大多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无法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杨韶刚认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应该要有长远的打算,把眼光放得更远,而我校现在的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是依靠引进的人才,这不是长远之计,学校应注重对本校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杨韶刚忧心忡忡地说,10年、20年之后,我校的中青年教师将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按照现行的教学科研管理方法,我校很难保证真正地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更难以在将来审时度势地提出更高的学校发展目标和要求。因此,通过学校政策的正确指引,真正把教师们教学和科研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愿意和有能力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老师都感到在广外可以如鱼得水地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学校也才有真正的发展后劲。
科学研究是一个学者的生命之所系
对于有志于做好科研工作的年轻教师,杨韶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杨韶刚认为想要搞好科研,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科研当作自己的生命看待,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他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念。做科研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它是一个学者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的学术精神所在,而不仅仅是为了拿科研分,完成科研任务,更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让自己的学术思想得到升华,让学术研究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因此,杨韶刚建议年轻教师把眼光放远,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科研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杨韶刚还建议年轻教师有机会应到外面的名牌大学进修学习,感受其中的学术氛围,开拓自身的视野,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通过对比,真正深切地感受什么是大学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