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科技活动月专题 > 正文

【科研人物访谈】郭光华:科研是生命的一部分

文字:记者 王姝 实习生 郑丹青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5-26 点击数:


  编者按 我们常说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即使是大学这片净土也受到了“时代高产”的侵蚀。但是有这样一位教授,他不把科研当作一个指标,也不认为搞科研一种负担。他只是觉得不做科研,生活就缺少了什么。因为,科研已然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就是我校新闻学院院长郭光华。


郭光华近照


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教学研究型教师
    郭光华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老师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和教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他认为老师们不应该“为了科研而科研”,而要以科研促教学。
    郭光华认为,大学教师的门槛之所以高于中小学教师,就高在大学老师做科研上。有人说大学教师的压力在于科研,郭光华说有压力是好事,压力完全可以化为动力。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的区别在于,中学老师会告诉学生,一道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但大学教师应当告诉学生一个问题可能有四个答案。教师不搞科研,何以能说出四个答案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郭光华的生活中,科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做科研,我的大脑就像停止了一样”。郭光华坦言他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但搞科研是他的一大乐趣。

科研生活,乐在其中
    郭光华在谈到科研的时候,言辞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科研的喜爱和热衷。他说,搞科研的乐趣是难以三言两语表达。
    从大的方面来说,搞科研是人类文明的薪火传承,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必经之路。科研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但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时代精英”来承担。科研其实也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希望的民族”。没有科研的训练,要做到有思想是很难的。郭光华说,做了科研以后,看问题就有了理论的洞察力,就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同时,学术的对话和睿智的分享可以给彼此带来很大的乐趣。
    为了让记者也体会到这种无处不在的乐趣,郭光华现场举了一个例子。他提到现在网络上风行的红人“犀利哥”和“凤姐”,并发问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出名呢?这是一种后现代的价值取向。从历史情况看,从早期神话作品中的造“神”,到塑造“英雄”,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再到写才子佳人,如《红楼梦》,再到写普通人,这是一个不断解构又不断建构的过程;再走下去,就成了“草根”的天下。“犀利哥”、“凤姐”的出现,就是一种从精英文化转向草根文化的极端发展。这其中,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郭光华在学院会场

 

放眼长远,厚积薄发

  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说不是希望所有的学生今后都去从事研究工作,但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却是十分必要的。思维能力决定创新能力。他说:“在大学里面,学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这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他随手拿起手机比喻:大学四年就是给人生充电的过程,手机充好了电,可以用很久,大学四年充满电,那么将会受用一辈子。
    而作为新闻学院的管理者,郭光华在学院也提倡良好的科研氛围。说到这里,他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看法:“大学教师一定要搞科学研究。搞科研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阶段,不能急功近利。就像我们参加一个讨论,不是你一坐下来就可以发言,而是要先认真听听别人说了什么,然后考虑自己能说什么。搞科研也是先要广泛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说了些什么,然后你才有发言权,才不至于胡说八道。所以搞科研第一要积累,第二要勤奋,第三当然还要有点悟性。在他看来,现在学院的这支师资队伍比较年轻,有些老师的科研意识较为薄弱,大家的科研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鼓励和带动大家从事科研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希望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多看多听,然后激发出自己的见解。

 

附:郭光华简介

  郭光华,教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2005年起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称号。

  主要研究新闻业务与舆论学。这两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同行专家认可,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近期主持的研究课题有: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媒体的非规范行为研究”、广州市社科课题“文化产业化进程中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闻传播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持校级B类创新团队项目1项,校级教学团队项目1项;还是校级精品课程“新闻写作”的负责人。曾主持并完成的课题有“舆论引导艺术研究”、“报刊高级业务研究”、“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引导”、“新闻选择研究”、“新闻写作研究”等。参与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副主编)、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教师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等。其中“舆论引导艺术研究”以专著的形式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资助,该成果还获湖南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优秀奖、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青年优秀学术论文奖。主编学术文丛“对外报道与国际传播研究丛书”一套,独立出版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专著5部,出版新闻业务类教材3部,另有合著著作5部。

  近期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闻选择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同题新闻大比拼》(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教材有《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新闻学论文60余篇。

  主要从事新闻写作课教学(本科生)和新闻写作研究教学(研究生)。主要兼职:中国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小组成员、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和广州市新闻奖评委、广东省高校、广东省社科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广东省多家新闻媒体业务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