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庆祝建党90周年 > 正文

【党的光辉照我心】烽火岁月延安情 和平年代教育事——林如彤和她的革命人生

文字:王晓娜 陈佳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23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风一更,雨一更,风雨历程九十年。在白云山麓的广外,有许多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共产党员,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广外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由党委宣传部和离退休党委联合策划,推出“党的光辉照我心”栏目,作为我校“红色记忆”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本网将陆续刊登他们的光辉事迹,展现老党员的风采。

  在我校那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别墅里,绿树婆娑,慵懒的花猫躺在午后的暖阳中。旁人走过总会不禁意地放慢脚步,恐怕惊动了这里的幽静。现在,记者就要叩开这里的某扇铁门,拜访95岁高龄的林如彤老师。

  林如彤,从上海大同大学学生到中共地下工作者,从大实业家里的千金小姐到延安南家坪的“大林”再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她于华年奔赴延安竟与母亲成永别。如今她在广外静享晚年未再回乡。是怎样的时局让她如此无奈?是怎样的信仰让她如此义无反顾?尘封的历史岁月,不老的红色记忆,在此为你娓娓道来。

国难当头辞闺阁
热血青年忙救国

  1916,林如彤出生在上海。这一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涌现出多位爱国实业家,林如彤的父亲正是其中一员。林如彤少女时代的生活富足而安逸,“我们家用的面巾纸都是美国的牌子”。怀着继承父业的想法,大学时她选择了经济系。然而,此时已是1935年,抗日救亡的呼声在 “一二·九”运动的推波助澜下达到高潮。为声援北平学生,林如彤所在大学也参与了游行。林如彤活跃于组织工作,其优异表现获得中共的注意,她接受党的考察并于1938年入党。“刚开始时以做群众工作为主,促进上海的学生界、教育界、宗教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林如彤也担负情报传递任务。“有一次我把一位联系人的地址藏在鞋底——日本兵一般只是搜身。那次我遇到的日本兵搜完身后突然要我脱下鞋子,抱着坚定的‘随时为共产主义献身’信念的我假装无所谓地说‘好,你看吧’,然后脱下那只没有藏情报的鞋。他因此放松了戒备,也没再查。”我们在听这段惊险的经历时,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但林如彤却讲得异常平静,“危急时候为党和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甚至牺牲的信念早已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就融入我的骨子里。”

拜别双亲赴延安
艰苦岁月若等闲

  1942年前后,由于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暴露,林如彤与妹妹奔赴延安。战乱导致交通线瘫痪,林如彤一行经长途跋涉历8个多月才步行至延安。一路上,她们走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休息完了又走。“有时候借宿在老百姓家。老百姓对我们很好,会将家里的热炕头给我们睡。”不过她们只住在牛棚里。“有牛棚就已经很好了。有一次,睡到半夜,迷迷糊糊的,我听到‘叮咚叮咚’的声音,就推睡在身边的妹妹说‘下雨啦,下雨啦’,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牛在撒尿”。听到这,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她也跟着笑了。艰苦的生存环境,竟让林老讲述得如此生动可爱,其对世事的阔达淡然可见一斑。

  当时林如彤在蔡畅(时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的领导下研究解放进城后的城市工作,主要是妇女、教育、教会方面的完善和改造。“我到延安时只是个‘小兵’,但是中央领导对我们非常好。”她一直念念不忘蔡畅的好。“那时候,过延河没有桥,河面只放着一根圆木。那些人踩着圆木过河可厉害了,我不行。”有一次,她有事过河去杨家岭找蔡畅,“回来的时候河水涨得太厉害,无法直接淌过去。我正发愁今晚睡哪时,蔡大姐拉着我不让走,‘今晚就和我睡’。”半夜里,李富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回来看到林如彤和蔡畅在聊天,就爽朗地说:“原来是大林呀,你睡吧,我到外面睡。”林如彤感慨地说:“当时没有任何上下级之分,没有半点官僚主义。同志们奔着同一目标,就像一家人。”

半生辗转遵党愿
献身教育育人才

  1945年,林如彤被派往革命边区教育战线工作。“当时边区建设需要后备人才。在革命胜利之初,范老(范文澜)和成老(成仿吾)在晋察冀和晋鲁豫边区领导教学,创办了华北联大、华北大学、北方大学等一批大学,主要吸收当时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到解放区。”林如彤在北方大学负责招生和分配工作,当时仅北方大学就吸纳了2万多名学生,为国家解放后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林如彤随叶剑英南下广东,1950年在南方大学工作;1952年调到华南农学院(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任党委副书记;1958年任汕头市委副书记;1962年调回广州担任省委宣传部高教处处长,之后被任命为中宣部高教处处长,调往北京。1974年后她调回广州担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25余年间,林如彤身历多地多职,期间不免奔波劳累。“就我来说,党叫去哪里就去哪里,最重要的是无论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做好。”

  58岁时,林如彤终于在白云山脚安定了下来。她栖身广外,见证了广外数十年的飞速发展。谈及老广外,林如彤告诉记者,“当时外语学院是一个新学校,刚办的时候缺钱缺人,省委很关心,我们缺什么就给什么。现在学校发展很不错,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人才。”林老虽然已离休多年,但对广外的发展仍十分关注。在采访期间,她不时问我们对广外的意见。我们回答的时候,她听得特别认真。采访中她还不时地强调“国强民富是我们现在的目标,这个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了”,她轻拍着我们的手:“你们的责任很重啊,年轻人……”

  记者手札 岁月若水,不经意之间,人生中浪花般的故事,就被它洗褪最初的颜色。变老的人生便会星星点点,一滴滴渗出手心,飘渺而逝。然而,在心底深处,总会有一个从未舍弃的精神家园。对于林如彤老人来讲,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一种坚定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