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不是一出惊心动魄的剧作,也不是一首回肠荡气的史诗,他是一篇清淡而精彩的散文,朴实、沉稳、丰厚而又流畅。”从教四十多年,他把近三十年献与广外,在白云山脚下的这片土地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你可知道泰语、印尼语和越南语三个专业一度是五年制?你可知道现行的“主辅修制”、“提前招生政策”都是他肇端的?本期口述历史,请尾随笔者,与黎导教授直面对话,聆听他穿越时光的回忆,细数广外的“开荒之举”。
(以下记者简称“记”,黎导教授简称“黎”。)
刚表明我们的来由,黎导教授似乎都不用将回忆倒带,唇齿之间,广外过去的那些事儿倾囊而出。
黎:我在中山大学呆了十五年,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撤销并与广州外国语学院合并,除了公共外语老师外,中大所有外语系教师与职员都“一锅端”全体迁移到广外,我也随着大流来到了广外。
对于过去的事情黎导教授感觉记忆犹新
记:您从1970年便在广外任教至今,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您刚来的时候广外的面貌么?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黎:1965年广外招了第一届学生,1966年,文革轰轰烈烈地发动,给当时教学秩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第一届毕业生在1970年才毕业。1970年下半年,除中大外语系外,暨大外语系及外贸系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师生员工也一起合并到广外来。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人,当时广外就出现了“老师多过学生”的有趣现象。不过后来随着教师分流和学生扩招,师生比例悬殊的形势也慢慢扭转过来。
记:当时的广州外国语学院仅有一届毕业生,可以说是一所相当年轻的学校,硬件设施还不完备,教学环境也比较艰苦,请问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和您的学生是怎么克服众多的不利因素的?
黎:我们当时的条件虽然无法与今天相比,但老师照样教得欢,学生学得欢。最初,学校基本没有什么教学辅助设备,一切都得手把手地教,连录音机都是稀缺资源,磁带是纸制的,更别说语音室了。不过,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广外,全国都是这样。虽然有收音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限制收听广播外台,不过这些并不构成多大的困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去适应。现在时代在进步,科技有发展,学生就学得更快,掌握得更好。而教学上,太大的困难没有,主要是纠正学生的发音比较难。录音机、广播等辅助工具很稀少,只能把问题集中到课堂解决,利用晚自习时间对个别学习较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记:后来您上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学行政“双肩挑”,身担重任,既当领导,又当教师,一干就是廿多年。作为一个领头者,你怎么看待广外的形势?
黎:我当时是主管教学的,力求把教学抓上去。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用专业培养人才是学校存在的真义。1970年院系大调整之后,广外的师资充裕,荟萃三校外教精英。同时,广外作为外语院校,整个语言环境比较纯粹,不像综合性大学那样科系纷杂、门类繁多。不知道你们有没发现广外早读、晚读的风气很热烈,校园四处朗朗书声。
黎导教授于广外接访日本神户女学院来访人员
记:(笑着附和)那当时为什么提出“提前招生”的政策呢?
黎:高考时由于广大考生首选的均是一些比较热门的语种,这就导致其它语种所招收的新生大多数不是按他首选的语种录取,甚至有些是按调剂志愿招进来的,多数人专业思想不稳固,对早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向原国家教委及广东省高教厅提出申请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从1994年起,广外就对除英语与日语外的小语种组织了单独提前招生。候选人面向广东省十多所重点中学,由学生自愿报名及学校推荐,每年5月参加广外组织的自主命题考试,按照成绩择优录取,这种方式为部分优质考生创造两个机会,一来有机会提前被录取,二来即使未被录取还可报名参加统考,也可以藉此机会检查高考的准备情况,有的放矢,争取更大进步。自从实行这种自愿互动的招生方式后,新生的专业思想较稳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后来还被各地高校争相效仿。
记:您1993年提出主副修制,即学生所修读的外语为主修,开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为副修专业供学生选修。积极抽调教师,组建副修部。这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呢?
黎:外语作为一种沟通中外文化的工具,使用者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知识。为了打破单一学习外语的局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又令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毕业后更具竞争力,我们学校在1994年开始试行主辅修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这个制度推出后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拥护,报名参加副修专业的学生非常踊跃。我们也实践过双语教学,将泰语、印尼语和越南语三个专业的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头三年除本专业课程外,将主要的时间用在修英语的专业课程,后两年主攻本专业,英语学习比重下降。这种学生毕业后很吃香啊,能成为“多面手”。双专业双学位4+0其实也是同样基于让学生多学致用的目的而设置的。
黎导教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记:现在广外的硬软件都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您怎么看英语的未来教学?
黎:从长远来看,外语学习光是完善口头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对多元文化历史的深厚掌握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功力。口才很好,文化素养很低,你讲出来的语言就是肤浅的。所以,注重内涵,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学好语言。
记:今年李肇星4月在广外的讲座主打红色牌,主题是“红色广州,红色外交,红色外院,红色文化”,你有何感想呢?
黎:我觉得他想强调的是一个爱国问题。学外语可以接触很多外域文化,但不能一味地全盘媚外,认为一切外国的都是好的,丧失国格。你的根扎在中国,知恩图报,这是一个做人的根本。这不用上升到一个多高的位置,就是一份做人良知的坚持而已。
记:还是回归到一个最老套的问题,您对广外学生有什么寄望呢?
黎:现在的学生活跃很多,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很多。我坚持全面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勤工俭学、社团活动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形式就很好。在大学的现阶段要积极寻找锻炼学习机会,对未来的门槛不要设得太高,量力而行,广外学生的就业机会其实很多,过分挑剔往往导致机会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