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注广外新闻网的动态,发现了名为“寻找广外活雷锋”的活动。一时之间心里有很多感慨,雷锋同志已经逝世50周年了,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似乎在我们当代青年中渐渐拉开了距离。尤其是近几年,很多极端社会事件,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给我们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因为我认识的一个人,这个广外的学子,他的行动让我感受到希望,知道此刻,不管外界如何改变,只要心中坚持一份信念,做好自己,始终能在纷繁杂乱的社会中显示出人性的力量,陈俊彦--他就是我心目中广外的活雷锋。
第一次注意到俊彦,还要追朔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那时我校积极响应亚组委的号召,组建志愿者队伍服务亚运。俊彦也是众多报名者之中的其中一人。但由于个中多部门协调的原因,广外最终有200名报名的志愿者没有被分配到服务岗,其中就有俊彦。那时,校团委专门在大礼堂为这200名同学召开了情况说明会。在会上的答问环节,有这么一个男生屡次举手提问,稍显紧张却没有怯场的腔调,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着早就准备好的、记满了各种问题的提问稿,向台上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刘志军老师频频“发难”,但不得不说,他的问题都是在场200名同学所关心的,包括是否还有机会参加亚运会志愿服务、服务的分配岗位怎么确定、前期的培训没能参加是否有所影响等等,这个略显腼腆的男孩子就是俊彦,他一下此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而这场会议之后,广外的200名同学的志愿者岗位事宜通过学校的沟通与努力,也顺利地得到了解决。那时在场的我,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忱热心、有激情的学生。
参加志愿者培训的俊彦
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才了解到,原来俊彦是这场会议,乃至整个事件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在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焦急等待亚组委回复的时候,他已经“耐不住性子”地代表这200名同样遭遇的同学行动起来。作为一名班级的团支书,他首先代表了支部(俊彦所在班级有不少同学就在上文提到的200名同学中)向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及时反映了了情况,并自己写了详细的汇报信。了解到其它学院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情况,为促进事件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他又多次主动的向校团委的老师进行了情况通报。单单学校的“志愿者之家”和行政办公楼的校团委办公室,他就跑了不下20次。其时,校团委管理着学校5000名志愿者的资料管理、后勤保障、和技能培训工作,工作量超乎寻常,俊彦又主动的分担重责,要到了原本200名同学所分配场馆的人事部门联系方式,一个个的给场馆的相关工作人员打电话,反映情况。有时对方因为紧张的亚运筹备工作无暇顾及,往往态度不是很好或者说不上两句就要挂电话,俊彦也一次次的约时间,打通了就反映情况,打不通就过段时间再打。最终被他联系上了场馆的经理,才有随后的会议和200名志愿者的岗位重分配。直到我,同为200人队伍里的普通一员,站在了志愿服务岗上,了解到了这鲜为人知的一幕,在心里,这个外表看起来不像会去做这么多事情的男生,被我定位为一个敢做敢当,有勇气的年轻人。
而随着日后在志愿服务中共事,一起经历一些事情,俊彦的特质也渐渐的显现出来。我们的工作岗位是亚运会开闭幕式场馆海心沙的5个安检出入口,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到得比所有的志愿者队伍早(负责所有进入场馆的人员的check in),而走的比别人晚。开幕式的前一天,我们这支队伍就遇到了难题--没有志愿者输送车辆。由于亚运会开幕式当天,广州市交委实行特殊路段交通管制,除特种车辆、悬挂登记在册的号牌的亚运工作车、持有效通行证的亚运服务车外,其余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海心沙附近区域,志愿者运送车属于其中一种,从学校出发前往场馆,有且只有这种交通工具能够到达,这样的车辆由亚组委志愿者部负责安排。由于我们的队伍是临时组建的,相关数据还来不及完全更新,队伍就已经上岗,所以居然导致了开幕式当天车辆未有效指派的问题,于是,就在开幕式前一天的晚上,作为队伍的负责人,俊彦和队伍的指导老师拨打了几乎广州市所有的汽车公司的电话,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钟,几近通宵的终于解决了运送车辆问题,然后清晨6点钟又准时赶到集合地点集中。
还有一次,队伍结束工作已经将近晚上11点,从早晨8点到夜晚11点,大家都很是疲惫。因为人数较多,分成3批,每批间隔15分钟左右,分乘3辆车返回学校。俊彦到校后(他乘坐打头的那辆志愿者运送车)并没有马上赶回宿舍,而是守在学校志愿者服务站为大家一份份的点齐慰问食品,一直等到第3辆车的最后一个同学也把食品拿到手后,“辛苦了!好好休息!”,才自己走回宿舍。事后我在想,俊彦站在路边多等的这近1个小时里,是否也很疲累,跟每个接过慰问物资的同学道一声“辛苦了!”的同时,他自己是否才是最辛苦的那个人?
也有许多动人的小细节,如几乎每次吃饭都是他最晚一批(安检口时刻不能少人,所以志愿者只能轮批吃饭),站岗轮班的时候替女生站多一会儿,作为负责任的他在队伍的任何成员有什么差错的时候总是被志愿者督察训,看得出挨批的心情是不好受的,但他总会说,“没咩啦,系甘嘎啦,大家返埋位做野”。(粤语:没什么,是这样的了,大家回自己的岗位做事情吧)。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可以淡忘,但作为负责人的陈俊彦,他所承担的责任和遭受的委屈,比你我能想象的都多,当临离开海心沙,我们让他说两句时,他只是平静地拒绝,而后说了句:“大家都辛苦了,我们选择了以默默的方式,去守护海心沙,那就也让我们以默默的方式,为自己喝彩吧!”
俊彦(前排左一盘腿而坐者)和他带领的团队
俊彦(右一)参加志愿这表彰总结会
就是这样一个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曾经在我还是亚运志愿者通讯社记者的时候,写过由他带出的团队的事迹--《广外开闭幕式安保验证验票子团队:默默地,为自己喝彩》(http://www.gwnews.net/article-66603.html),至今在广外新闻网上的点击量已经接近两万,而与所有因为出色事迹而被光环包围着的、被高度关注的人不同,平日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会因为要参加有校长参加的亚运优秀团队负责人经验交流会而苦恼,因为“我不会写讲稿”,但却在会议上对校长说出“广外人,能行!”这样铿锵有力的话;他会因为志愿者表彰大会彩排时几次紧张忘词而让团委的老师又好气又好笑;他为了竞选班里的心理委员,而准备一个晚上的发言内容,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心理委员的重要性,又说“只要在广外南校区,有什么突发情况打我电话5分钟就能到!”,着实让在场的同学耳目一新,开心了一把,详见土豆网视频--《广外居然有如此牛逼的人竞选心理委员!》(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gZf1amJTJI/)。
俊彦和他团队的事迹在广外新闻网的点击率近两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就是这种不如其他优秀的人、享受荣誉的人那样有板有眼,走下神坛的人更加让人动容,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我想,俊彦就是这样一个人,普通,但做的事情让人发自心底的舒服。
也许有人看了上面的文字后会说,他做的没什么,都合情合理,也有人会说,“这没什么,我也能做。”,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的确,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的力所能及,但我们不见得都会去做呢?不会去做的原因,也许有很多很多,就像路边摔倒一个老太太,我们会不会毫不犹豫地往前搀扶?搀扶了,会不会担心自己被诬告为冲撞者?或者直接变成了下一个“彭宇”?就像路边摔倒一个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你会不会毫不犹豫地去救治,去拨打急救电话?还是像小悦悦事件中冷漠的路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的道理,俊彦完全可以担心说,自己只是一个学生,频繁的去找亚组委的官员理论,会不会给自己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样不断的给学校的老师出难题,会不会使他们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人之常情的担心,但对于俊彦而言,要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觉得应该那么做”。率性,真挚,诚恳,你能做到他这样么?如果能,你去做了么?
也许有人也会质疑,没错,他作了很多很多,但是那都是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应该承担的,这只是一个责任感问题。但我却想反驳两点,一个是,换一个人,放到他的位置,也许不会像他那样尽职尽责,为别人考虑更多,例如联系车辆的问题,让老师层面去交涉好了,他自己本身不必熬夜;例如饭点到了正常轮班就好了,不必次次最后一批吃;例如站岗累了正常轮班就好了,不必为队友站多一会;例如晚间回校回宿舍洗漱休息好了,不用站在路边等车,别人的激励物资下车了自然会领不是么?就是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都不必做的事情,他去做了,有时,少做一件事情,没人会责怪你,同样做多了,也许别人也不会在意,但在他看来,既然做了第一步,就要做好后续的,这点,很多人不如,做好事,有时候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做多一点,再做多一点,哪怕在别人看来,那些都不必做。
以此文,记下我心目中的陈俊彦,他诠释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新意义,如果人人都坚持一份信念,做好自己,人性的力量一定能在纷繁杂乱的社会里显示出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