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的时机呼吁市人大专门对工程召开听证会,而广外也于昨日下午再次举办研讨会,继续表达反对的态度。

  重大项目“来去匆匆”被指随意

  1月15日至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促使市建委宣布项目缓建,相关细节目前仍不清楚。有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缓解的决策虽然由市建委发布,但决策本身来自市政府,但具体是什么原因促使市政府忽然改变初衷则无从了解。

  不过,在缓建的消息出来后,部分对该项目持反对态度市民对此表示欢迎,而部分支持该项目的市民则表示了遗憾,此外,也有人通过微博评论称,一个重大市政建设项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意性未免太大。在立项阶段,人大、政协怎样发挥作用?什么情况下举行公众听证会?出现较大分歧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反思。

  回应

  “缓建表明政府对民间诉求的尊重”

  广外教师代表肯定“好消息”,但也担忧或是缓兵之计

  南都讯 见习记者金可镂 市建委宣布白云山隧道缓建,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师代表何光顺表示,得知隧道缓建,广外广大师生心情是高兴的,因为这一态度表明了政府对民间利益诉求的尊重,是政府和民间的一次良性互动与对话,“至少政府愿意把有争议的议题先搁置起来,愿意花时间再去做调研,走该走的程序”。

  但是,何光顺对于市建委“缓建”的表态也表达了担忧,他认为,缓建并不代表不建,有可能是政府策略上的缓兵之计,“政府如果真的认为隧道工程是个很好的工程,那它虽表面上放缓,而实际上可能会动用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去发动一些专家和人大代表,提出‘我们需要白云山隧道’,到时候‘缓建’一说也许就不成立了。”

  最后,何光顺认为,应该以“缓建”为契机,促使广州市民更加关注公共议题和公共生活,同时也让公共利益各方主体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对话,最终督促政府依法行政。

  回顾

  2012年10月中旬政府动议

  广州市委领导班子视察白云区部分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市长陈建华现场讲话表示,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白云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有白云山这个“天然屏障”,从市中心进出白云区的主要通道不仅少,而且处于交通饱和状态,为此市政府将实施白云山隧道工程。

  “进出白云山的主通道白云山隧道早则今年底、迟则明年初就会动工,届时将形成双向8车道,这样白云区南部连接市中心就有了主通道,比如从黄石片区到天河5分钟内就能到达,不用经过广园东路、广园西路,这意味着白云区的发展跟中心城区一下子连成一片,白云区的土地还会升值,生态会更加靓丽。”

  2012年11月中旬 方案曝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将广州市建委下达的有关白云山隧道方案的征询意见稿透露给媒体。方案显示,隧道需要在白云山身上打一个长达1.9公里的隧道。

  此后,广州市建委才通过下属市中心项目办正式公开项目的三套备选方案。当时市建委下属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苏彦鸿对媒体称:“修建白云山隧道对环保影响很小。”据其介绍,隧道全长约6.75公里,其中1.9公里从白云山山体下方穿过。由于还没有到达白云山现有山体表面时,隧道就已钻到地底下去了“所以工程基本上可以做到不动白云山上的一草一木”。

  与此同时,广州市建委官方微博则强力论证了白云山隧道修建的必要性,并称“在风景名胜区或环境保护区以及中心城区建设隧道工程,广州的白云山隧道绝不是首例”。

  2012年11月底 争议四起

  在当时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黄丽雅引爆白云山隧道的话题:“这是广州市唯一的肺,是广州最美的地方,要在肺上开个洞应该听证。开隧道我认为是弊大于利。”委员辛瀑亦表示,“白云山是我们的心肺,从心肺里开个洞,怎么行?要听证才行。”

  同时,在由广外举办的环保沙龙上,省政协常委孟浩、省政府参事王则楚也向政府“喊话”,建议将该项目纳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法定程序,召开专题听证会,并对环保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后,再决定工程是否上马。

  2012年12月25日 市长松口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白云山是否建隧道要充分听取意见”,对于当下的争议也定性为“公共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博弈”,并指“也要充分考虑个体理性的合理诉求”。

  2013年1月11日 官方研讨

  广州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法制办、白云区政府、交通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广外、白云山管理局等召开研讨会,讨论白云山隧道项目。略显惊讶的是,研讨会上只有广外一家旗帜鲜明的对工程表示反对,而白云区政府、交通专家都一边倒的支持,剩余各方则对工程相对谨慎,没有鲜明地表示赞同或反对。 整理:南都记者 魏凯

  争鸣

  昨日下午,民间学术机构“广州公共观察”召开“白云山与人文生态环境”论坛,再次讨论白云山隧道建设的可行性和影响。与会人大代表、环境规划、地质学、法学等领域专家各抒己见,观点纷呈。 南都记者 金可镂

  真正问题并非隧道如何建,而是该不该建。更为关键的是:由谁来决定建不建。作为重大公共政策的白云山隧道工程,必须交给人大审议、辩论、表决、通过才具有合法性,反之则非法。白云山隧道建不建、怎么建,人大说了才算,而不是政府部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

  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白云山风景区核心保护区禁止建设与环境保护无关的各项工程”。而建设隧道是要解决交通问题,不是环境保护的问题。要动工就需先修改法规,修改此项法规需要由省建设厅提出、省政府审查,再报国务院批准,而广州市政府和市建委无权修改。——— 广外法学院教授朱最新

  广州之大,不可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对隧道工程的规划仅是交通线路的规划,但这远远不够,至少要有若干个专门委员会对隧道工程进行科学、综合的评估。通了白云山隧道,如同多通了一个“主动脉”。如果没有其他起迂回舒缓作用的交通线路,很可能导致交通拥堵情况更严重。建议相关部门至少要对拟建隧道周边的交通流量进行认真测评。

  从人本和长远的角度,广州目前处于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的关键时期,不能为了明天的现代化而牺牲后天的现代化,对于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可做可不做的,就宁愿不做。

  ———环境规划专家、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永宁明确反对修建白云山隧道,提出重大工程规划的三个原则:“人本,长远,科学”。

  白云山隧道建成后的确可以缓解周边交通压力,是有必要的。但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白云山隧道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合理,但从环境效益特别是地质角度看,规划的隧道工程处于“广从大断裂”上,需要做地质灾害方面的严格评估,开挖隧道可能经过断层,抽排地下水可能导致地面建筑变形,需要谨慎考虑。

  ———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黄光庆明确表示,对白云山隧道持中立态度,但“建设隧道需做谨慎评估”。

  政府应当从地质生态角度重新审议白云山隧道工程。建隧道必定要抽干地下水,但工程低端处于石灰岩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容易引起溶洞的扩张进而导致地陷,这与贯穿金沙洲的武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一样的。

  如果施工期间采取一定保护措施,隧道不是不可以建,只是施工难度较大。如果一个工程处理地质灾害费用投入达到造价的3 0 %时,就证明该地段适宜性差,不利于施工。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