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白云山隧道工程 > 正文

【今日论衡】白云山隧道工程“研讨会报告”将怎写

文字:羊城晚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1-15 点击数: 分享至:
 
今日论衡

  
  广州白云山隧道工程争议在继续发酵。令人欣慰的是,工程涉及的各方上周终于坐下来面对面对话,广外、市建委、规划局、白云区,包括之前缺席的市人大和市政协都参与了讨论。

  也许是主动为之,也许是回应舆论压力,无论如何,对于决策者释放出来的善意,我们都该予以赞赏,毕竟对任何公共决策争议来说,只有充分、公开、不设置前提门槛的讨论,才是解决争议的根本之道。

  以此原则来考量本次由决策者主导的研讨会,有一些地方则值得细细玩味:媒体用了“声音一边倒”来形容作为“唯一反对者”的广外的孤立处境,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研讨会上,面对白云区一边倒的声音,广外副校长顾也力忍不住想反驳时,却被市建委官员提醒“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无需辩论”……

  必须承认,“声音一边倒”本身,并不能成为怀疑研讨会组织者“有意选择”的充分证据。尽管舆论可以反问,为何之前发表过反对声音的媒体、知名人士及民间机构,没有成为此次研讨会的受邀对象?

  同样,“可自由表达观点但无需辩论”的规则设置,本身也未必有什么不妥,但如果结合研讨会“声音一边倒”,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这是否有意孤立广外从而分化民意?毕竟,研讨会由决策者组织,受邀对象选择的条件及过程,外界无从知晓。

  这并非是恶意揣测,问题恰恰在于,研讨会的主办方正是白云山隧道工程项目的推进方。作为争议肇始之所在,其倾听各方声音的姿态值得肯定,但现在连讨论的规则都由其单方面设置,那么,此刻恐怕就要反问一句:在决策单位的内心,更希望听到的是赞同隧道工程的声音还是反对的声音?

  换句话说,需要考量的问题是,决策者是否是讨论规则设置的适格主体。尽管从一开始的坚决态度在受舆论质疑之后变得有所收敛,但是广州建委从来不掩饰自己推进该项目的决心,他们极尽一切机会向舆论阐述项目的“合理性”,甚至提供多套方案来显示自己的谨慎和理性……

  当然,任何声音都需要得到充分表达,即便是以“重病人因塞在白云大道而得不到及时救治”这样的极端例子来论证隧道工程紧迫性的逻辑,出现在研讨会上都无可厚非。但事实上,重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道路上司机对交通规则(比如避让救护车)的遵守有关,与是否凿穿白云山无涉。
  而且,如同广外代表顾也力副校长在研讨会再次强调的,广州整个北部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并非剩下凿穿白云山一途,早就有论者提出政府可考虑取消华快高速路的收费这一成本更低、更快捷的替代方案,更何况,隧道工程对广州“市肺”生态还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这次研讨会,成功“营造”出广外孤立无援、负隅顽抗的形象,这恐怕还不是最要害的。建委负责人说会把大家意见汇总后形成报告上报给市委市政府,如果报告中呈现出来的同样也是一片赞同支持只剩下广外反对的场景,可以想象,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作者苏少鑫 媒体评论员)

  
  (编者注:该文转引自羊城晚报201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