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饶彰风同志是我校前身之一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院长。当年,饶彰风同志带领师生艰苦奋斗,开启广外发展的第一个篇章。缅怀先烈创业艰难,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值此饶彰风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追忆先生为人做事,学习他艰苦奋斗、广纳英才的高风亮节,共同为把广外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笔架峰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在壮丽如斯的大埔县里,走出了风云激荡年代里不可磨灭的一代传奇。他就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之一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的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少年壮志 理想追光 一九一三年五月,饶彰风出生于大埔县一贫寒家庭里。饶父饶仁山是做小本生意的商人,小生意只够一家人勉强度日,但是饶彰风的父母还是缩衣节食把他送入了当地的小学。不料二十年代初,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备受摧残,饶仁山也因生意亏本而债台高筑,于是饶彰风在读完两年高小之后不得不失学返家。回到家乡后,饶彰风干着各种农活,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艰难的岁月反而激励他更加发奋读书,在劳动之余自修课程,阅读各种书籍。这一切努力在不久后就成果显然。一九二七年,饶彰风报考大埔中学。县城人对饶彰风不屑一顾,认为他不过是个农村小孩,个小又土气。但是饶彰风用他的优异成绩使大家瞠目结舌,让乡村父老以之为荣。进入中学,饶彰风才气毕现。他热衷文学,创作了小说《荷花》;他的数理化成绩、体育天赋令老师赞叹不已;他甚至还继承了前清秀才、祖父饶福田的花蝶画技。这时候的饶彰风已开始崭露头角,同学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全才”。他参与学生会工作,阅读进步书刊,开始接触进步思想,接受革命的教育。 一九三〇年前后,对中国而言是转折时期,对饶彰风的一生同样意义非凡。他在《自传》里写到:“三〇、三一、三二年这三年间,思想变化是很大的,进步的思想完全占了优势,由看进步的文艺书转到看文艺理论,再进而看社会科学。”这段时间里,饶彰风在中大学习,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并常以“追光”的笔名在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黄花》上发表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进步和光明的热烈追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掀起,饶彰风积极加入一系列斗争,如校内的拒金(中大校长金曾澄)运动、为声援永汉惨案惩办杜宣泰的游行示威等等。次年夏,他回乡邀集几个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出版一份叫《小小》的刊物。这份刊物以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丑行,撩开其官场污秽、龌龊的黑幕为宗旨。《小小》遭到反动当局的干涉,作为其主编的饶彰风成为抓捕对象,甚至饶仁山也被威胁利诱。在大埔中学同学的掩护下,饶彰风才得以摆脱反动派的魔爪。但他并没有因此被吓倒,仍旧坚持出版《小小》,并且又创办了两本文艺刊物,《南音》和《天王星》。前者不带政治色彩,以便向华侨募集捐款,后者则是一份秘密的革命文艺刊物。在当时的广州,要创办进步刊物需要面对重重困难,饶彰风凭借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才能,说服同乡归侨和富裕亲戚捐款,并完成印刷和秘密推销工作。《天王星》的问世,如同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天地,刊物中的文艺评论和抨击反动统治的言论,点燃了文艺工作者和广大青年走向现实斗争、走向光明的热切渴望。除了在广州现代书店发售外,还送到北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机关、工厂、学校,也寄送到上海的左翼作家联盟。但是《天王星》的广泛发行和深刻影响,也使得饶彰风再次成为反动派的眼中钉。国民党特务加紧活动抓捕饶彰风,饶彰风侥幸避过一次。直到一个误拿严蒲特(饶彰风化名)的信的学生被特务当场抓走,他才更加意识到形势的严峻,闻讯立即离开学校,后来不得不出走香港。待到国民党查明《天王星》是几个青年学生所办后,才逐渐放松对饶彰风等人的追捕。但是饶彰风也因此被学校开除,只好继续留在香港,同时积极与上海的进步同学联系,希望到上海去寻找共产党,后来又被介绍加入“左联”组织。 在外历经颠簸沉浮后,饶彰风决心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一九三三年开始,他在家乡开书店、办教育,两三年时间里进一步传播了革命思想,推动了大埔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时的他经过青年学生时期的革命实践,不论是人格还是政治思想都已经逐渐成熟。他坚持以“追光”笔名在文刊上发表文章,分析时局形势,宣传中共主张和方针政策。一九三六年,从事革命斗争活动多年的饶彰风,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继续参加各种革命宣传工作。主办南临委刊物,其中《抗战大学》影响较大,叶剑英还为该刊写了“民族解放的血花”的题词。一九三八年,饶彰风与林平在紫金县古竹墟建立东江特委,带领东江人民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期间还遭遇“粤北事件”等恶劣情况。但他在党的指导下,踏实做好各项革命工作,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饶彰风在抗战时期的使命,才告一段落。 忘我工作 无怨无悔 抗日战争结束,并不意味和平的到来。饶彰风立刻投入新的战斗。他在香港重新建立宣传据点,开展港澳和海外的宣传工作,先后开办《正报》,复办《华商报》。为了恢复抗战时期我党在香港发行的影响力大的《华商报》,他四处奔波、昼夜操劳,终于,《华商报》于一九四六年一月四日复刊。饶彰风还十分关心报社的工作人员,对于非党人士,无论来自哪个地方,他都在工作上给予信任,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廖沫沙回忆饶彰风时说:“里里外外,他是个‘大总管’,工作量之大,真不可想象。” 一九四六年底,饶彰风被派去南洋工作。他在马来亚、泰国等地工作时,不仅用具有说服力的报告推动华侨社会的爱国民主运动,还与当地人民、侨胞们加强联系,建立了良好关系。两年后他奉命回到香港,这时的革命形势缓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饶彰风没有懈怠下来,他以《华商报》为据点,开展各种工作。在一届政协召开之际,他巧妙地安全护送一批又一批与会人员到达解放区参加会议,得到了周恩来的表扬。无论是什么工作,饶彰风始终坚持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兢兢业业,不论功名。广州解放前夕,饶彰风在香港做好旧军政人员的工作,从香港运输军用物资等,又将民主党派领袖与党的干部从香港送回解放区,并始终坚持党的宣传阵地。经过一年忘我的工作,饶彰风和同志们一起迎来广州的解放。 与何香凝先生等合影 回到广州后,饶彰风在叶剑英授权下着手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当时进步人士云集广州,饶彰风便了解意愿,征求意见,逐个安置,使他们各得其所。同时他动员华侨和港澳爱国的工商界人士回来投资,兴办企业,帮助祖国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和进行经济建设。在与华侨同胞、民主人士的接触中,彰风从来不摆官架子,而是尊重他们,以诚待人,成了统战对象的知心朋友。印尼的进步华侨、巨港橡胶厂的经理薛两清谈起饶彰风时评价“他对人充满着很纯正的感情。”而对于那些被怀疑为右派的同志,饶彰风负责地介绍他们过去对革命的贡献,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肯定这些同志对革命的贡献,并建议上级慎重对他们的划分右派的决定。因此他在广州的统战工作也为党内外所有正直人士所承认,不少人直到现在仍旧怀念和赞扬着他是一个“扎扎实实贯彻党的政策,能团结人的好干部。”
与周恩来总理等合影 然而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却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受到了不恰当的批评和不应有的打击。一九五八年,饶彰风受到撤职降级的处分,下放到连平山区。饶彰风却仍旧胸怀坦荡,毫无怨言,服从组织的决定,甚至勉励有同样厄运的同志。对于一个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的革命者来说,无论去到哪里,都能抛开个人的荣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饶彰风就是如此,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到达连平山区不久,邻县发生灾情,他就带头节省口粮,把节省下来的口粮用来支援灾区人民。为了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他踏遍青山,深入群众,熟悉各乡村情况。还亲自种试验田,想方设法提高作物产量。他的艰苦工作使得连平在一年内就迅速改观,深得连平干部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一九六〇年,饶彰风被调回广东省科委工作。他信任知识分子,大胆使用曾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他大公无私的精神也令人敬佩。大公报社长从香港带来一辆专车给他,他却把车子放在科委供同志们使用,并交代要多照顾老同志。他的廉洁奉公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工作作风上,对于他的亲戚,甚至是女儿,他都说服要求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奔赴艰苦的地方。从连平回到广州,饶彰风见到许多同志和朋友,却从未提及在连平的艰苦生活和被“处分”的事情。偶尔有同志提起时,他总是说:“要顾全大局,个人受点委屈无所谓,不要因为个人而影响组织的整个部署。”他这种以党为先,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深得同志的钦佩和赞扬。拓荒广外 善待师生 一九六五年,广州外国语学院筹建,饶彰风又自愿甘当“开荒牛”,挑起建设这所高等院校的重担。当时的校址选在广州的“瘦狗岭”。地如其名,这里是一处极为荒凉的丘陵,地势高低不平。在这样的土地上要创办起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困难可想而知。但是饶彰风满怀信心,四处奔跑,逐一解决眼前的各种问题。他采取边建校边办学的办法,因陋就简,在秋季招收第一届学生,并开始正常的教学。当时学院党委号召全体师生员工自力更生,勤俭建校。每到周三下午建校义务劳动时间,除了外出开会外,饶彰风总是带头参加劳动。他不顾自己有心脏病,头戴草帽,手把锄头,跟大家一起平整土地,干得汗流浃背。师生们倍受鼓舞,劳动热情高涨。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短短两三个月,校园的面貌便焕然一新。 与出席学院活动的领导和来宾合影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饶彰风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大胆任用“摘帽‘右派’”的教师何教授,而这也成为他后来在文革中被污蔑的“铁证”。饶彰风还经常深入教师中间,同教师促膝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待学生他同样亲切细心,如同慈父般为他们送去关怀。他了解到二十多位北方来的同学没有蚊帐,晚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觉,他立刻带着办公室干部从省人委招待所拿到一部分半新旧的蚊帐,当天就把蚊帐送到学生手里。冬天到来,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棉衣,他亲自去省民政部门请求协助解决,很快又把棉衣领来发给同学。春节到来,有些外地同学没有回家,细心的他想到他们初次离家过年,难免寂寞想家,就放弃了除夕夜与家人的团聚,留在学院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吃团年饭,还开了迎春晚会,让同学们愉快度过除夕之夜。学校远离市区,交通不便,饶彰风的小车每次进出学院,便总是沿途注意本院师生员工,一见到立即招呼他们上车。因此他乘坐的小汽车经常挤得满满的,成为学院的公共小车。不仅如此,他还总是“假私济公”,自己掏钱在院内食堂宴请来宾,又不去报销费用。电化教学没有好的收音机,收不到外语广播,他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台菲利普三波段交流电收音机送到电化教室,有关人员好奇,他笑笑说:“别问了,就留着用吧。” 65级学生军训期间讲话 尽管饶彰风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艰难地组建师资队伍、筹集教学资源,以及对师生员工的关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至今仍在广外的师生员工中广为流传。他在广外不到两年,却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提起往事,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这位好书记、好院长的怀念之情。(摘自《饶彰风传》) 饶彰风词《沁园春•忆故乡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