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纪念饶彰风 > 正文

【纪念饶彰风】(2)“别拿黄金去换铜”

文字:罗可群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5-20 点击数: 分享至:


    1965年秋,广州外国语学院创办不久,在一次全院师生的大会上,饶彰风院长作报告。题目记不起来了,是讲又红又专,具体的内容已经比较模糊,但报告中的一句话:“别拿黄金去换铜”,却非常清晰,几十年来,不时在自己的耳边响起,发人深省。


                 广外65级军训期间饶彰风讲话
    “别拿黄金去换铜”,是一句生动的文学语言,具体、形象。饶彰风院长既是1936年入党的“老革命”,也是作家、诗人。他在中学时就编过文学期刊《绿地》,后来,到中山大学读书,又与杜埃、楼栖、江穆等编辑进步刊物《天王星》,曾遭国民党当局的追捕。抗日战争初期,年轻的饶彰风,出任中共广东省委的宣传部长,是党内公认的“才子”。他用“追光”、“文星”、“蒲特”、“张枫”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文章。长期以来,饶彰风善于运用文学语言,去说明深刻的道理,“别拿黄金去换铜”便是一证。
    饶院长那次的报告,大概意思是要求广外的老师和同学,要认真钻研业务,努力学好外语,对优秀的外国文化采取“拿来主义”,好好学习;同时又要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保持我党的优良作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全体师生:决不能丢掉了自己的好东西,“别拿黄金去换铜!”饶彰风院长认为,我们是外语院校,必然会经常、大量地接触外国文化,极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把外国文化中的“黄金”和“黄铜”统统都搬了过来,“全盘西化”,而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黄金”。在当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饶彰风院长的提醒很有必要。今天看来,“别拿黄金去换铜”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一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作为一院之长,有如此清醒的头脑,这和他在香港工作的经历不无关系。饶院长在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时,善于调动全院教工的积极性,敢于重用被打成“右派”的人才,努力为“黄金”的闪光提供条件,学校主要领导的这种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对广外的发展实在至关重要。
    不幸的是,在广外创办的第二年,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十年的“浩劫”,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广外自然不能幸免。我们敬重的饶院长被诬蔑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老右倾”,遭到残酷的批斗,有人甚至要采用“活埋”威胁,最后他被投进粤北的乐昌监狱,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被迫害致死。狱中,饶彰风院长始终坚贞不屈,用他金子般的心,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正气歌”—《沁园春•忆故乡大埔》:“笔架山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高陂白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在遭残酷迫害之时,这位老革命,以家乡的革命传统激励自己,用文学语言,表达他对革命的信念,慷概激昂,义无反顾,誓做英雄硬骨头。这是忠诚共产党员的心声,这是中华文化传统中节操的体现!广外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是远比“黄铜”宝贵的“黄金”!作为“广外人”,我们要永远珍惜,好好学习!
    “别拿黄金去换铜”,明白易懂,却非常值得反复咀嚼,再三体味。“铜”虽然像“黄金”,也有光泽,但本质远比不上“黄金”宝贵,这本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犯浑:自家的好东西不以为是宝,明明是“黄金”,却不懂得爱护、不懂得珍惜;反而会去羡慕别人的东西,甚至把别人的“黄铜”看成是“黄金”。特别是当自家的“黄金”蒙上了尘,一时看不到光泽的时候,就更容易做出傻事:丢掉了自己手中的“黄金”,去换取别人家的“黄铜”。
    “别拿黄金去换铜”!大而言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学校,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要珍惜好传统、好作风,不能丢掉自己的好东西。小而言之,对个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特别是信息时代,五光十色,斑斓错杂,诱惑很多,甚至难于判断到底孰为“黄金”,孰为“黄铜”,因此,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黄金”,珍惜自己拥有的“黄金”,就不会犯傻了。饶院长的“别拿黄金去换铜”,是至理名言,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2013年5月17日于墨尔本


作者简介:可群,我校中文学院退休教授,广外创办时毕业分配来校工作,与饶彰风院长共事,《饶彰风传》的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