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各单位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一年来,学校对科研国际化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从研究形式到研究内容和方向取得可喜突破。在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尚不容易,在海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攻破科研国际化这个“坚强的堡垒”?近日,大型专题组记者采访了在科研国际化取得一定成绩的四位年青学者:文科基地徐海、姜琳,MBA学院马绍壮和信息学院谌秋辉,追寻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海外发表论文的心路历程。
年轻化 成果丰
随着学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国外登载论文。在语言学国际刊物登载论文,是广外的特色,也是传统。80年代李筱菊教授在国外发表了关于交际教学法的论文,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外,钱冠连教授也是我国最先在国外语用学刊物Pragmatics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之一。到了90年代,王初明教授在所在领域的顶尖杂志Language Learning 杂志上发表论文。从2000年起,越来越多的广外学者陆续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很多人知道广外有很多人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但不知道的是,广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文科基地的博士生导师徐海介绍说。
徐海在海外留影
年轻化的背后少不了老前辈的支持。徐海感慨道,“前辈老师们一直为年轻一代的学者铺平道路。像我的导师黄建华先生,当年我把两三百页的博士论文交给他看,没过一个星期他就给了我很多反馈。他宁愿自己牺牲点,也要扶持年轻人。我从前辈们学到的不仅是做科研,更多的是做人。”
信息学院谌秋辉在采访中也提到他各个阶段的老师给他的帮助:老师们鼓励他考上中科院数学所,提供了机会让他认识各种学者,帮助他去美国、欧洲、香港澳门去做学术研究。“感谢各个阶段老师和合作者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好的机会让我有条件做研究。”
过去一年来,我校在科研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教师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取得长足进步,2012年,我校教师共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54篇。学校对学术科研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信息学院为例,信息学院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在学术上多做贡献的措施。“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科研的氛围。”该院党委书记马庆华介绍道,学院还组织了相应的科研团队,拨出专门经费支持科研,并对有贡献的老师进行奖励,积极鼓励老师学术上的交流学习。谌秋辉心有感触:“我来学校时,学校给我提供了科研启动费,帮了我大忙。另外学校也给我提供了一次一年时间的科研岗位。”
科研需耐得住烦燥和失败
马绍壮曾在国际一类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发表论文。对于他,做科研最重要的是“inner peace”,即保持心态平和。他表示,作者要有专注心态,精品意识,要沉淀身心去炮制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从准备到审稿到刊登,一篇论文可能要经历四五年的洗礼,在这漫长时间里,你要耐得住考验,耐得住烦躁,才能专注地去做,才能收获成功。
马绍壮开讲座
作为文科基地的博士生导师,徐海认为,如果学者能喜爱甚至热爱科研这份工作,那他就更容易顶住科研压力在国外期刊投稿,也能更细心、专注地写这篇论文。他引用了香港中文大学顾阳教授的一句话:在商业旋风四起的当下,能坚守住一块学与问的净土,是要有一颗对语言“发烧”的诚挚之心和坚韧的求真精神的。
姜琳是文科基地的研究人员,在谈到投稿的挫折时她说到,“当论文被拒绝时,我会觉得失望,甚至质疑自己的水平,人也会变得烦躁。但生活就是这样。”她相信,先苦后甜,在年轻时更要充分利用好做科研的每一分每一秒,尽量冲刺国际刊物的文章发表。
拒稿,对开始做科研的人来说会不习惯,这里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谌秋辉说,没有热爱、耐心、勇气和坚持,不可能做学问。面对文章被拒,谌秋辉这样安慰自己:“人的欣赏水平总是高于创造水平,也许我做的课题在他眼里不够分量。如果你丢下一颗学术‘原子弹’,别人绝对不会也不敢枪毙你的文章。” 在做学问之余,他也到各地讲学、分享研究成果,也同时结交学术伙伴,欣赏美景。劳逸结合,更帮助了研究成果的丰收。“每个人的能力和观点都是有局限的。就像瞎子摸象。但是你综合起来,就不会只是片面的判断。”他强调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谌秋辉在上课
支招海外投稿
对于如何有效地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受访者纷纷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心得。
目标找准。MBA学院马绍壮说到,从论文准备阶段就要有投稿目标,要根据自己论文质量、题材、加上对目标刊物的偏好的研究(如主编的话,评价等)以及刊物的特点撰写论文。如能在论文中引用该刊物文选的内容会使主编认为你了解该刊物,重视该刊物,这也是成功投稿的筹码。“海外投稿虽然是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融合、提高的过程,”马绍壮说。
语言规范格式规范。国际论文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和格式规范。马绍壮以自己为例,在写英语论文中他会与国外的作者合作(澳洲,欧洲),让他们以其母语的流畅性和西方的思维视角来修改论文,使这篇英语论文更能为国际刊物所接受。而对于格式规范,他认为,在投稿前要对与该论文题材、领域有关的全球的文选都要有一个统览,对其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严谨性,以及研究背景要有很好的了解。
原创性。国际期刊强调原创。徐海表示,原创可以是研究方法的改进,或者是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有所不同,强调的是学者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就算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能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作为学者,应该要对这个学科发展做贡献,起到推动作用。新鲜感。谌秋辉提到特别提到,要在海外号杂志发文章,对研究有一定的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新”的。“首先你的研究不是太落伍,要么是新课题,要么是老问题你有新的发展了。”
迈出艰难第一步
对于很多年轻学者而言,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徐海告诉记者,学者要想有更大的进步,更要勇于尝试。2005年徐海在词典学国际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上发表论文,成为我国第一个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学者。这次的成功给了他很大鼓励,促使他相继在其他著名刊物也成功发表了论文。他建议,学者要多尝试在国外投稿,即使没通过,专家给的评价很详细也很有针对性,会让人受益匪浅。
姜琳与青年教师分享科研经验
要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平日的学术知识积累也很重要。姜琳跟记者分享了她的经验。一是以做项目为平台来写文章、出书。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术朋友圈子,而且产出的文章有系统性,有利于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者能梳理、总结和扩展该领域的学术知识。二是促进合作。合作是1+1>2,不仅提高了写文章的效率和质量,个人也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拓宽思路。“但如今基地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沙龙,学生和老师通过头脑风暴,对国际顶尖杂志上的文章进行深入的讨论,互相分享研究心得,这对开拓自己的科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很有用处。”
专题策划:大型专题报道组
专题统筹:杨冬生 廖梓彤
本文采写:张晓妍 郑博伟 李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