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管理国际化方面我校积极拓展渠道,探寻多方合作与交流,相继派遣多批干部赴国外高校学习考察。去年底开始实施“影子计划”,派出首批干部到海外挂职学习。学校还尝试引进外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委任外籍教师从事教学单位行政职务或带领团队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等。艺术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率先聘请美籍教师储晓戈担任艺术设计系主任,这是学校在管理国际化上的一大尝试。究竟外籍教师看中了广外什么优势?外籍教师给广外教学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新景象、新理念?大型专题报道组记者采访了首位外籍系主任储晓戈以及艺术学院院长李于昆。
“院长一把锄头将我挖过来”
2008年9月,美籍华人储晓戈正式到广外艺术学院任教,现在还担任了系主任一职。几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在培养学生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
谈到来广外任职的原因,储晓戈笑言:“李于昆院长带了一把锄头来挖了这个墙角,把我挖了过来。”在美国生活相对稳定后,储晓戈认为,他可以抽身去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圆自己的一个梦,于是,他选择回国。父亲是教育家,受到这种家庭的熏陶,在刚到美国的时候,他就想着要深入了解美国的教育,为未来做准备。当年他拿到全奖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当时是拎着两个皮箱就走天下的感觉,与现在很不同。”储晓戈说。
“要玩就玩刀尖上的东西”
“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100%,就设计专业来说,毕业后的专业吻合度是91%。这个数据让学生也觉得不可思议。”储晓戈自豪地说道。“这与我们的课程设计密切相关。我们要玩就玩刀尖上的东西,让学生与时代接轨。”因此他大胆的减少部分基础课课时,并新增了视频编辑、视频特效、影视广告等创新课程。学校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储晓戈举了一个例子,刚开始在添置设备时,如影视视频方面,我们要的就是高清。现在标清依然存在。高清在今天依然是最前沿的。学校二话不说就通过了。“‘东西就是要让学生用的。’我听了校领导这句话非常感动。在内地大学的时候,管理员在设备引进后保管了一年,还舍不得让学生用。”储晓戈感叹道。此外,他认为,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于是拍广告作业方面,要求两个广告中必须有一个商业广告和一个公益广告。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样不能忽视。
“管理就是做好服务”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上好课,做好科研。教师与管理者这两者并没有矛盾。储晓戈说道:“我的身份有点奇怪。作为外教,我不能参加职称评比。在申报项目上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去年,广外开了先河,外教也可以申报项目发表论文。虽然我申报的计划没获通过,但重要的是学校可以给予我们机会。”
对于开设双语或全英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外籍教师和学生要上好这样的课程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储晓戈给出了他的看法,“中南大学曾经邀请我开一门双语课程,我谢绝了。艺术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要低,上双语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很吃力的。这在全国都是一种普遍现状。我在上课时会先用英语讲,再用中文讲一遍,学生就会明白。但有些双语或全英课程有可能变成单纯的“英语课”,导致专业课程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如何真正上好双语或全英课程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谈到管理,储晓戈引用了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解释道:“在国外高校中,‘营盘’是指学校和规章制度,‘兵’则指教师和学生。而在中国,‘营盘’还包括教师。”因此在管理上,他强调,更多的是要做好服务。“我能做的事情就尽量不要麻烦其他老师,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与科研。”
艺术学院院长眼中的“外籍系主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于昆说到,艺术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率先聘请美籍教师储晓戈做艺术设计系主任。“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在管理国际化上做了一个尝试。”引进外籍教师担任管理工作,这在办学观念、课程设计等方面都给学院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系主任,储晓戈非常重视‘程序’,会把所有事情都先做好计划,通常在学期初就已经安排好一个学期的任务。如开学就已经确定了论文答辩的时间等。与我们的‘每周议每周事’有所不同。”李于昆提到。在课程设计上,储晓戈更是作了大胆的探索:削减了基础课程的份量,增加专业课比重。“当时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我在内,也对这个举措不太认可。但最后还是通过了这个决定。因为从专业上说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而已。他是希望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设计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强的优势。我们就本着让他试一下的心态。”李于昆说。经过两年的实践,老师和学生们的反响都很不错,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外籍教师的管理,李于昆有着自己的想法,“除了按照大学国际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相关管理条例执行外,我们学院更强调给予外籍教师空间,要允许‘不一样’的存在。不要把外教看成“外教”。既然一名教师来到学校任教,就要一视同仁。对待外教,应该要认可他,宽容他,给予空间让他去探索,善于总结归纳出好的经验来。” 李于昆表示,希望今后的艺术学院会有更多黄头发,蓝眼睛,不同肤色的教师闪现在学院。
专题策划:大型专题报道组
专题统筹:杨冬生 廖梓彤
本文采写:廖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