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故事 > 正文

(广外轶事)一位首届毕业生的温馨回忆

文字:肖建予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6-17 点击数: 分享至:

 

                     

 

离开母校35年了,每逢听到母校寿庆的消息,都会令我高兴,心情激动不已。5年的广外生活不算长,但在我一生中却十分难忘,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外国文化知识,还开启了我们心灵世界另一方面的无穷智慧,更为我们日后面对漫漫人生的种种洗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生入学时遇上温馨一刻

 

1965年8月29日,一个中等身材、穿着很普通的年轻人,手提一副十分简陋的行李,怀揣着广州外国语学院录取通知书在广州越秀南长途汽车站下了车。仲夏的广州城华灯初上,五光十色,人头攒涌,第一次来大城市的年轻人有点不知所措,四处张望后,啊!终于看见了不远处的广州外国语学院新生接待站。

走到新生接待站,几位年青的老师笑容满脸地说:“你辛苦了,欢迎你到外语学院来。”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不少新生,老师们非常热情地抢着帮我们拿行李,带领我们穿过几条街道,来到文德路的一所大院,等待学院派出的校车接我们回学院。途中,老师们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学院的情况并询问来自不同地方新生的旅途情况,他们平易近人的风貌,给我们首届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在开学典礼上聆听老院长的教导

 

广州外国语学院当时的校址是在广州市东北郊原广东石油学校的旧址,因“油校”迁走多年,校舍人去楼空,虽经修缮,课室、宿舍、礼堂、饭堂焕然一新,但是四周空地仍是杂草丛生。开始几天新生们大搞室内外卫生,清除齐胸高的杂草,改善四周环境,熟悉学院布局,同学之间交心通气,逐渐安下心来面向大学生活的挑战。

九月的一天(哪一天已记不得)终于迎来了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开学典礼。那天,学院四周、礼堂内外,旗红鼓喧、人头攒动、惠风酣畅、艳阳高照,全校师生身披盛装,胸挂校徽,还有应邀前来贺寿的嘉宾脸上无不挂满喜气洋洋的笑容。在开学典礼上,老院长饶彰风同志作了生动、具体、激动人心的讲话,并描绘了外语学院未来的蓝图。他说:“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亚非拉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国际间的各种关系,需要大批外语人才,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南局和广东省委、省人委作出了创办广州外语学院的决定。”他说:“学院为教育部直属领导,现在先设置两个系,英、德、法、西四个专业。你们首届学生来自中南五省区共三百人。以后每年都要扩大招生,增加校舍基础建设,充实完善多个语种,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四年后学院将具有相当规模,一定会成为中南地区培养外交人才的摇篮。”他接着说:“国际形势在变化,祖国在呼唤着你们。你们肩负重任,祖国和人民相信你们,你们要好好学习,学得过硬本领,在未来的外交、外事工作中作出贡献,不要辜负党和国家对你们的希望。”啊,多么语重心长的讲话,多么让人憧憬的未来。

 

三、军训时受张连长教诲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一个月的军训开始了。全院同学按部队的连、排、班编制,列着整齐的方块在体育场上接受部队派来的军训教官进行列队训练。一、二、一的口号声,嘹亮的军歌声响彻学院每个角落。我们二连的张连长对学生的要求可严格啦,起床后要求把内务整理得象解放军一样好,生活用品放到统一的位置,被子要叠成棱角分明的方块,准时到指定地点排好队,上军事课认真听讲。张连长还亲自在泥泞的球场上与我们一起摸爬滚打,教我们立姿、卧姿的枪法训练。有一次训练中下起毛毛细雨,场地湿,我怕弄脏衣服就躲在旁边去偷闲,他发现后既严肃又温和地对我说:“小肖,现在下了一点雨你就躲起来,全班同学都像你一样,这训练课就练不成了,军训就是向解放军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精神。”听后,自己觉得很惭愧,不就是泥地湿嘛,大家都不怕,我怕什么。从此训练中我刻苦认真,不分心、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练就了一把好枪法,在实弹射击中我终于打出了优秀的成绩,张连长可高兴极了。

 

四、入学三个月内须基本听懂外教的课

 

一个月的军训结束了。十月的某一天,我们法语二班二十二位男女同学坐在粉刷一新、窗明桌净的课室里上第一堂法语课。大家的表情都是既严肃又兴奋,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法语课呀!这其中是什么滋味,大家都在紧张的等待着。上课的电铃叮铃铃地响了,首先进来的是一位高个、偏瘦的、有了一定年纪的老师,他叫什么讲师我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很象一位法国绅士。他关好教室的门,走上讲台,温和、礼貌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一些情况。片刻,又响起了敲门声,一位女教师走了进来,用法语向讲师问好,讲师也同样用法语回答了问题。我们为这表演搞懵了,第一课怎么与中学的教法有那么大的差异?后来老师说,这是学校采用“听、说领先”的教学法,先用直观的语言教学,刺激听觉,强听强记,常说常用,加快掌握外语的速度,等以后教材和录音设备逐渐配套,形成一种立体教学,就会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好。老师们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啊。

学好一门外语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且我们法语班的同学全部都是从零开始,要做到三个月内基本听懂外籍老师的课难度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班里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的互助活动,不仅在课堂上用心听讲,而且课后同学们还结成互帮的对子,利用课余饭后时间复习功课、练习口语、互相做小老师,想尽办法提高外语水平。我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目标也非常明确,周末不外出,全用在学习上,无论在外语学院足球场(那里很安静)、东湖、西湖的杨柳树下,还是在宿舍周围的紫荆树旁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同学在努力,在用功。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上半学期结束时我们都基本上熟练了口语,掌握了部分语法,熟记了几百生字,为下学期听外籍老师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到外语学院求学的学子们在教学设备不先进,物质生活不充裕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对学习孜孜以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在“文革”岁月中

 

在“文革”岁月中,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打乱,一时间,课堂里空荡无人,礼堂变成大辩论的讲坛,学院行政机构处于瘫痪状态。

后来为了扭转教育战线不正常的局面,上级为我们派来了军代表,送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带领和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生活轨道。在“复课闹革命”中大家才深刻认识到只有革命热情、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只有理想抱负、没有力量本领更不行。所以在离毕业分配前的半年时间里,全班同学又扬起赶学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快马加鞭,生吞活剥地学习书本知识,又出现了“文革”前那种“比、学、赶、帮”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我们尊敬的法语老师们常为我们失去了几年宝贵学习时间而惋惜,所以在后期的赶课中他们拿出十二分的力气为我们赶课、补课,尽量尽快地把大学四年的法语课程简易地上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期间给我们上课的龚毓秀、余秀梅老师,他们对教学尽心尽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且教学方法细致、娴熟、流畅。他们那渊博的知识,深受我们全班同学的敬佩和爱戴。

 

六、有点特殊的毕业生

 

细细的回想起来,我总觉得我们首届的广外毕业生有点特殊,不仅因为我们是母校的第一届学生,而且因为正当我们发奋读书报效祖国之时偏遇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那“革命的大风大浪”中跟来跟去,最后还是“复课闹革命”。等学习要走上正轨了,离别母校的钟声又已向你敲响。黄金般的年华。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就这样告别了。我们没有繁华闹市,没有林荫道上的抒情漫步,也没有花前月下令人陶醉的浪漫,更没有歌舞厅乐曲的缠绵和快三慢四的潇洒。时代是否太亏了我们了?其实不然,我们走过的那条泥泞坎坷、荆棘丛生的成长道路,那种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人生气候,让我们这一届的毕业生经受了后来人所经受不到的考验和锻炼,同时也给了我们特有的宝贵财富,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才华和实干精神。现在我们在党政部门成为处长、科长、市、县政协委员,还有不少同学成为优秀的中学高级老师,他们在各条战线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离别母校35年了,在这漫长而又瞬间的人生中,每当想起母校,想起老师,想起同窗学友,都会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思念,值此母校四十华诞之际,我要说一声:“母校,我爱您!老师、同学,我思念您!”

 

(作者简介:广东省大埔百侯镇人,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后在蕉岭县一中、教育局工作,后在中共蕉岭县委统战部任职。曾任中学教师、教研员、秘书、调研员,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