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故事 > 正文

【广外故事】龚毓秀讲述法语专业50年历程

文字:龚毓秀口述 谢敏整理 图片: 编辑:宾锐光 发布时间:2015-08-17 点击数: 分享至:

 四月中旬的广外,阳光普照,树影斑驳,穿过林荫的校道,记者二人来到教工活动中心三楼,见到了高大、儒雅的龚毓秀老师。龚老师不紧不慢地从对广外的第一印象谈起:“1965年秋,我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广州外国语学院报到。从火车站出来,坐上一辆三轮车,哐当哐当地来到了位于广州市东北郊的校园,一个只有几幢旧楼、遍地野草的地方,比不上一个普通中学的模样。”

回首:广外的今昔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急需外语人才。那时饶彰风同志受省委委托,在广州筹建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外前身),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1965年7月25日,在广州市东北郊原广东石油学校旧址,广州外国语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龚老师口中的饶彰风,是老广外创业时期的灵魂人物,带领着广外从无到有。


龚毓秀

“没有杂草丛生的老广外,就没有今天百花盛开、美丽的广外大。”龚老师凝视着窗外,回忆到,“那个时候办学条件极差,物资需要筹集,校区需要整治。每周三下午,饶书记就带领我们师生一起劳动、一起除草。”

“没有老广外的广纳人才,辛苦地办起广外,开门招生,就没有今天师资力量雄厚的广外大。”广外成立之初,亟需教学人才,而饶彰风同志有胆有识,胸怀宽阔,敢于广纳人才,可谓“用人不问出身”,为广外师资注入了骨干力量。他当年起用了三位政治上被认为“有问题”、别人都不敢重用的人——法语专业的陆振轩,英语专业的麦君素和宋文。后来他们被任命为法语教研室、英语系的负责人。“广外能发展起来,饶彰风功不可没,可惜后来文革,他被抓去批斗了。”说到这里,龚老师的眼神微微低垂。

1970年,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校址迁至广州市北郊黄婆洞(原中南林学院旧址),并正式更名为“广东外国语学院”。“当年大家的家当不多,一声令下,老师和学生都成了搬运工,齐心协力就搬过来了。最初,我们主要的教学楼是一教,去年已经拆除了。学生宿舍楼在如今的二教后面。现在新盖了很多楼,变化太大了。”从荒芜的瘦狗岭,到草木茂盛的黄婆洞,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教学条件,都在逐步改变,俨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在“老广外”的心中,抹不掉瘦狗岭、黄婆洞还有那幢被拆除的第一教学楼给他们留下的记忆。

如今留给北校区广外学子印象最深的是校道两旁的白千层树,当问及龚老师时,他摇了摇头笑着说:“我不知道什么叫白千层,可是老树和新树都诉说着广外的昨天和今天。”

讲述:法语专业的发展

“中国和法国建交得很早,当然急需法语专业人才。广外刚成立时,只有4个专业,法语就是其中之一。当初老师并不多,有老资历的,也有像我这样刚大学毕业的,再后来有了法籍外教,这一路发展得还是挺顺利、迅速的。”龚老师的脸上展露了幸福的微笑。

1965年,从北京到广州,当四名法籍外教第一次踏入广外的大门,就似一股新鲜的血液汩汩流入法语专业的心脏。蓬勃发展的法语专业,教师人数一度达到44人,师资力量在西语系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法籍外教不懂中文,师生之间只能用法语交流,对于一开始毫无外语基础的学生,听课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当他们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的时候,会运用上肢体语言;当然了,如果实在太抽象、没办法表达,会让中国老师解释一下。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下,当时的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一方面和学校教学有关,另一方面学生们学习目的很明确,平时很刻苦勤奋!”龚老师每每提到法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眉宇间都流露着温情。

“当年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老师的教学一定要特别地认真负责。‘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四项中任何一环都不能落下,毕竟出来的人才是要到社会上用于外交、外贸行业的。” 那时候师生之间特别亲近,同住一幢宿舍楼,亦师亦友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五十年以来,法语专业始终以“培养国际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施教,“严抓”教育,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以语言、文学为基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首创了使人才培养、外语教学以及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谈及法语专业如今的教学科研成就,龚老师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感慨这是老广外留下来的办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没有老广外的狠抓基础教学、教育质量,就没有今天广外大教学科研的好名声。”

寄语:学子的成长

与现在不同的是,过去招生十分讲究学生的出身,“他们基本上都是出身于工人、贫下中农或者干部子弟,学习踏实认真,思想淳朴,生活艰苦朴素。”当谈到过去的学生时,龚老师如是说。“当时的学生很努力认真学习外语,可惜学了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不然他们后来应该能有更多人成为国家优秀的外语人才啊!”说这段话的时候,龚老师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

作为广外的学子,是值得骄傲的。“以前,到广外读书是一件令人兴奋、满怀希望的事情,当然现在也是。”龚老师笑着说。上世纪七十年代,龚老师带领着一批“小大学生”到广州自行车厂“开门办学”,一路上举着“广东外国语学院”的旗子,旁人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帮年轻人以后前途无量。过去,法语的学生全都设为所谓的‘出国标准’,只要本人表现好,工作、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均没有问题,毕业以后都可以派出国工作。”

面对年轻一代的迷茫,龚老师对现今青年学生寄语:“这是常态,年轻人总会有迷茫期。尽管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大不相同,但作为学生还是应该认真读书,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扩展知识,追求进步,不能过于追求物质生活。”

“广外的故事,我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五十年过去了,当初与广外一同成长的年轻小伙,已经两鬓花白,看着当年襁褓中的广外茁壮成长,龚老师总是特别感触:“广外培育了我,我也为广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师者与学校,彼此之间有着道不尽的情义。

(龚毓秀,原西语学院教授,200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