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故事 > 正文

【广外故事】钟锋:“广外原校址不在瘦狗岭”

文字:口述:钟锋 整理:程晶晶 商量 供稿:离退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23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50 年岁月流转,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殷殷的牵挂;50 年时光飞逝,留下的是我们对母校浓浓的亲情。为反映广外50年发展变化历程,记录一代代广外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广外迎来了建校50周年之际,广外新闻网陆续推出系列“广外故事”。故事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征文活动、在老同志口述的基础上由记者采访整理、组织记者采写等。

 

为了让广外的基建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记载,今年已经92岁的钟锋老师,不顾酷暑和舟车劳顿,拄着拐杖来到校园两次接受采访。他曾被誉为广外“基建一把手”,不辞辛苦、满怀激情地战斗在校园建设第一线上20年;亲身经历了广外从筹备到建成再到发展的全部历程,对于广外校址变迁和校园建设的历史了若指掌。

“广外的原校址不是瘦狗岭”

1964年5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筹建时,钟老就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调过来,是较早参与筹备建设广州外国语学院的老广外之一。据钟老的同事林蔚森老师回忆,当时到广外报到的人,钟老是第2位,第1位是一名总务处长。说到广外的校址,钟老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广外的旧校址不是瘦狗岭,你写文章时一定要做一下澄清和更正。”

 
为了考证校址,钟锋再次来到刘义亭及大石校训前(亭子座落于广外原校址的图书馆西侧,大石校训座落于广外原校址校医室南侧)
 

现在很多有关广外老校址的记载都是说在瘦狗岭原石油学校,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说法,钟老特意亲手绘制了一幅原校址所在地的简易地图,清晰地描绘出当时学校的模样。上面详尽标注了当时校址所在地附近的道路、公交车站、单位名称(包括曾用名)等。根据他的讲解,广外的原校址在1934年前中山大学建校旧址范围(现在尚有亭子及大石为证。亭子为纪念抗法将军刘义而建,白柱绿瓦很漂亮,扁额上书“刘义亭”,亭内坐立一石碑,叙述刘义将军的英勇事迹,为中山大学首位校长——邹鲁书写。另有一长约4米、高约3米的大石上,也有校长邹鲁亲笔书写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1952年11月院系调整,这片校中心区域由中大移交给华南工学院(中大搬迁至康乐园)。1954年,原华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在这里办过学,后移交给广州石油学校。现如今这里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大旧址一向称为‘广州石牌’,因此广外原校址应维持这一命名,以广州石牌为准,而不是瘦狗岭。”钟老再次强调道。

钟锋手绘地图

从手绘示意图中可清楚看到,当时瘦狗岭里坐落的学校是原地质学校(现如今已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地址)。假如当时从沙河出发,走广汕路,再转长红路,通往岑村旧机场(现广州市公安局机动车教练场)方向,才到达广外原校址(当时很少人走这条线);如果从广深路(现广园快速)走,则会经过瘦狗岭,在天寿路口左转、往东莞庄路,行到当时的27路车总站,才算是到达当年的广外。我不禁猜想:据有些老广外回忆,当时往返长湴村的公交车极少,他们有时还要徒步走一段路,下雨天路面基本都是泥泞。指的是不是东莞庄路那段路呢?

和衷共济绘蓝图

据钟老回忆,当时学校占地面积约500亩,校舍建筑面积32200平方米,属于学校的范围有“三座山”:教学区一座山,学生生活区一座山,教工住宅区一座山。有2栋教学楼、1栋公共课室、1座图书馆、1栋办公楼、学生宿舍若干栋、22栋平房(作教工宿舍,一栋平房住两户),还有学生食堂、教工食堂、礼堂、体育部、厂房等。另有3栋教师宿舍楼是原石油学校的建筑。钟老主持新建的主要是4栋外籍教师宿舍和1栋两层楼的外籍教师俱乐部。后因“文革”,很多建设全面停工。

“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的首位党委书记兼院长的饶彰风,很重视基建工作,他经常下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在日常的请示汇报、交流研讨中,逐渐了解他的优良特质,便是朴实二字。”钟老回忆道。

由于国家每年的财政拨款非常有限,而筹建之初用钱的地方又特别多,饶院长提出“勤俭办校”的理念,坚持把钱用在教学第一线,其他都精打细算。为减少开支,他还戴着草帽、亲自扛起锄头与师生同劳动。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师资、财政、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确保了1965年9月份的正式开学。在开学典礼上,省、市领导及港澳高层的知名人士如费彝民、何贤、马万祺等都出席了,工商界的精英也来了不少,媒体的记者也全都来赶场,一起见证这所大学的诞生。

校园迁址,新的开始

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1969年10月,广州外国语学院由教育部直属下放广东省管理。1970年,广东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省内高等院校大调整,调整后的广州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广东外国语学院”,同时迁至白云山北麓黄婆洞的原中南林学院校区,原石牌老校区移交给了华南理工大学。

当时的白云山校园占地面积650余亩,建筑面积39055平方米,主要有1栋教学楼,1栋办公楼,3栋学生宿舍;住宅区有甲、乙两幢单身教工宿舍,北区、中区、东区的教师住宅若干栋(二层楼的一栋二户、平房一栋一户),东南区的丙、丁区二幢三层教工宿舍(家属)楼等。截至1981年底,我校又新建了2栋教学楼(一栋是原西语系教学楼,后加建成如今白云山校区的行政办公楼;一栋是现第四教学楼)、电教馆(已拆)、校医室(已拆)、图书馆(已拆)、礼堂、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外籍教师宿舍、高知住宅、附中、附小、幼儿园等十多项建筑,计431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82348平方米。由于学校行政办公楼常常被选用为师生大型活动合影的背景,“从每年的大量照片中,我还是能看出它的变化”,钟老感慨地说。

“搬到白云山这边后,校园的基础建设以自己技术力量设计的有现第四教学楼、附中、附小、幼儿园、招待所(现门诊部)、教工宿舍(家属)楼、风雨操场(开会兼作礼堂用,已拆)、露天电影场(已拆),其余的大多都委托其他设计院设计完成,施工、监理工程则争取省、市建委的支持,安排下属建筑公司承包,按合同签订保质、保安全、保工期建成。我们主要负责基建的管理工作,同时,为争取施工单位的承包、创造开工条件,除了保证供应国家的统配材料(水泥、钢材、木材)外,连地方材料(如砖、瓦、砂、石等)都组织采购进场,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战略转移,时刻关注学校发展

1984年,钟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三天后,他便收到华南理工大学的一纸聘书而强势“回归”,重返基建工作一线。直至1997年,74岁的钟老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自己奋战几十年的岗位,这更应该被理解为工作战线的“战略转移”。退休后赋闲在家的钟老,华丽转身为“时事分析员”,热衷收看各类新闻,尤其是广外的动态。一丝一毫的变化,大至“组建”、“合并”,小至第一教学楼拆迁余料的处理问题,他都烂熟于胸,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如今年过九旬的他,每天坚持早睡,早起打太极拳,参加户外活动,常常“不小心”就走回校园。“随便走走,舒服。找老同志聊聊天,开心。”绿树成荫的校道,在他眼里,仿佛是一条历史隧道,承载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件又一件精彩的事迹。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很快结束了,我停止了校园建设方面的询问,因为对于这位基建科科长来说,让他深感骄傲的不是自己主持建造了多少栋楼房,而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他把广外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像数房子一样数了出来,钟老颤颤巍巍地从他手拎的袋子里拿出了几份泛了黄的校报,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有记录的,我们广外一直都在发展壮大之中。”

                                                                                               

 (钟锋,1923年生,1964-1984年任广外基建科科长,1984年1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