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校园搜索 > 正文

【校园搜索】省内外文化差异,多一分宽容

文字:北校校园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大学就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份的同学。 据教务科及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校现有17854名在读本科生,其中外省籍学生2583名,大部分来自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尤以江浙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学生居多,也不乏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新疆等地的同学,但仍有部分省份未被列入招生范围。

  今年的招生重点仍在省内,但省外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而就研究生而言,由于学校是面对全国招生,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入学的衡量标准,不作地域的限制,因此呈现出与本科招生不同的趋势,我校在读研究生有860多名,其中就2006年的招生统计数字显示,我校招收的351名研究生中有251名外省籍学生,且范围遍及全国(西藏地区除外)。       

  地区不同,文化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差异,不同的文化在校园里或发生碰撞、或互相融合。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相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怎样相处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典型误解,一次澄清

  虽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朋友聚在一起,文化差异在所难免,误解更是纷至迭来。在记者采访的同学中,发现有三大典型误解急需正确解答。

误解一:外省同学一个星期洗一次澡?

  有位不愿意曝光姓氏的同学透露,他最不能忍受外省人、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同学不经常洗澡的行为。“感觉一个星期才洗一次,他们身上会有股怪味儿!”外省同学来到广州,还保留着自己在家乡的习惯,事实是否如此?

  正解:当然不是!据了解,偏北方地区人们夏天1至2天洗一次澡,冬天3至4天洗一次澡,因为水费一般都很贵,洗一次澡要几块钱,去大澡堂搓澡也不便宜。另外他们大多会一年四季都洗热水澡,冷水澡在夏天也不多洗。一位来自河北的同学解释道,北方的气温比广东要低许多,每天洗澡更像一种“磨难”,而且每天洗的衣服也很难晾干。虽然北方人不像南方人洗澡那么频繁,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星期洗一次这么夸张的。而她来到广州后,早已入乡随俗,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

误解二:外省同学排斥广东文化?

  省内某高校女生宿舍曾出现一外省同学无法忍受广东室友持续的粤语“轰炸”而导致宿舍矛盾激烈化,最后换宿舍的事情。也有外省同学因完全无法接受粤菜的清淡口味而宁愿在宿舍里吃辣椒酱拌方便面。一连串事件自然让人产生疑问:外省同学都喜欢广东文化吗?

  正解:至少在广外,绝大多数外省同学对广东文化持欢迎的态度。来自沈阳的余同学更是广东文化的粉丝代表。在军训的时候,她就积极向身边的广东同学学讲广东话,学唱粤语歌《红日》。现在小余的粤语进步神速,唱起粤语歌曲更是字正腔圆,这可是她最得意的事情。而山西的李同学则爱上了广东河粉,因为河粉滑溜的口感让她百吃不厌。她说,毕业后一定要留在广东——为了河粉。

误解三:广东人什么都吃?

  常言道:“食在广东。”在外地人看来,广东人对吃很是重视,并且勇于尝试各种新奇的菜式。来自北京的张同学初到广州的时候,听说广东人不仅吃驴肉、狗肉,甚至连孔雀、鸵鸟、老鼠肉都吃,让她非常惊讶,并觉得有点恐怖。广东人真的是什么都吃的“垃圾桶”?

正解:只是有一些人抱着尝鲜的心理,试吃各种野味,广东人才背上这样的恶名。其实,很多广东人并不是什么都吃的。而来自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同学也说,不管是在家还是外出就餐,他们一般都选择普通菜式,更追求食物的清淡和原汁原味。

辅导员们的话

  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辅导员往往担任了调解员的角色。对于文化差异下同学之间的相处方法,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中文学院的王老师说,工作期间开导过不少这方面有困惑的学生,他认为发生这种小摩擦真的不该说是谁的错,因为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氛围下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产生的结果。对此,西语学院的彭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她认为同学之间的相处都需要一个磨合期,磨合期过了,就会融合起来。做了四年辅导员的她也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她还记得,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因这方面有问题来找她的同学特别多,但现在基本上很少有这种问题了。“因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知道自己该怎么与人沟通,与人和睦相处。辅导员不宜干预太多,那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而东语学院的一位老师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广东省和外省的同学之间不会有很多太大的差别,因为从宏观角度来说,大家都是中国人,根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是同类的,而且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地域上的身份都已经比较淡化了,要说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但外省的同学也不会因为环境不适应而比较少和其他同学沟通,相反,他们会因为想融入这个集体而主动地与人交流。他还说:“其实地域上的差别不是引起同学之间矛盾摩擦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同学以前过的都是个体生活,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学业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现在比会比较少,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相互适应和磨合。”

理解万岁,误会不再有             

  虽然,在省内外同学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但其实省内外同学友好共处的成功例子仍然比比皆是。

  李同学来自美丽的江南水乡,她坦承,在刚开始时,语言不通使她对融入这里的生活感到困难。由于听不懂粤语,常常不能加入到同学们的闲聊当中,久而久之就有种被排挤的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经过在广外两年的学习生活,小李的粤语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身边的广东朋友在与她长期共同生活的磨合中,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不少。平日里她们“双语”结合,灵活运用,还自创了不少别人听不懂的“小语种”呢。

  而来自山西省的小刘被问及如何迅速融入新环境时,她透露了一个小秘诀:跟广东的朋友出去玩时,让他们教自己说粤语。有一次小刘把“吃”说成了“死”,逗得大伙哈哈大笑,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不过她也表示,有少部分本地同学还是对外省人存在偏见,认为只要是外省来,经济条件、卫生习惯一定不好。但这些误会只要是大家在共同生活中相互熟悉了解,就一定可以消除。

  省内外同学和睦相处、消除隔阂的秘诀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只要给彼此多一分宽容,隔阂便会随时间推移而消除。就像彭老师所说,有文化的冲突才会有文化的融合。就像两棵含羞草碰在一起,互相退让理解一下,就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