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校园搜索 > 正文

【校园搜索】广外留学生的别样生活

文字:北校校园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阳春三月,最美的季节,来自世界各国的广外留学生邀请你,一起畅游阳朔。”由我校留学生教育学院主办的与留学生游阳朔的活动,引起不少同学的兴趣,也吸引了不少人对留学生的注意。

  我校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成长环境……却同样选择了在白云叠翠下的广外继续深造。来自于异国他乡的他们,所面对的例如语言障碍、生活不便等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其生活的精彩程度,也绝对超出我们的想像。

  不同的广外情结,同样的留学热情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广外?他们在这里学习与生活又有什么感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希望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交流,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并分享到他们在广外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特立独行的求学之路

  罗妮(Renee)是一个非常独立的美国女孩,只身来中国求学已有三年多。对亚洲文化很感兴趣以及喜欢不断挑战新环境的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怀着来南方看看的想法,选择了广外的日语系,成为了东语学院的一位“特殊”的大一新生。 

  罗妮说,在这里学习得很开心,因为她的中文和日文都在进步。虽然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模式里,并没有这个概念,但相处了一个学期后,罗妮与班上的同学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她经常到同班同学的宿舍里去串门。在去年东语学院的迎新晚会上,罗妮还跟班上的同学一同参加了演出,秀出了自己的才能。

  因为在中国已经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罗妮对中国的菜系知晓一二。她尤其喜欢川菜,还把广外北门附近的小店都尝遍了。

  交换生的快乐之行

  吴丽娜(Uliana)来自列宁的母校——著名的喀山大学。这位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作为交换生之一,将会在广外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在来中国之前,她已经在喀山大学的东方语言系学习了两年中文。她说,在他们国家,中文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学科,因为大家都觉得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

  采访中,她不止一次地表示,她非常喜欢中国,喜欢广州,喜欢广外。谈到在广外的收获,她告诉记者,广外给她很特别的回忆。在这里,不仅老师授课很清晰,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而且还和周围的同学也成为了朋友。她还表示,将来想在中国工作,希望能游览更多中国的城市。 

  喜欢购物的她,经常和朋友到处去逛逛,中华广场、海珠广场、天河广场都是她喜欢去的地方。买东西的时候,她还会用中文讨价还价,卖主们都会惊呼:“这个外国人讲中文怎么讲得那么好!”因为听不懂广东方言,丽娜特意选修了广东话课,不过她觉得,学习有九个声调的广东话,比学只有四声的普通话,要困难多了。


留学生Uliana接受记者采访

  寻找归宿之旅

  杨慧莉,乍看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女孩的名字,可拥有它的主人却自称是印尼人。带着些许疑惑,记者与这位有着传统东方脸孔的留学生展开了对话。原来,杨慧莉的祖父辈早年已在印尼定居,由于家族里一直与同胞联姻,从血统上讲,她是个纯种的中国人,她身上还有一半是客家人的血统。但由于某些原因,她一直没有学会讲中国话。她来华留学,是爷爷和外公提议的,此举也得到了家里人的大力支持,家里人希望她能来这里感受一下中国文化,追溯祖先们的足迹,找回一种归宿感。

  杨慧莉学习汉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记者发现,在采访过程中她的中文表达很流利。可她还是很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发音还不够好,希望自己在语调上能有更多的进步。她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很乐意跟学生交流,也会热情地帮助他们解答疑问。

  留学生:“粤”讲越有趣

身处广州,不少留学生为了方便,也学起了白话。留学生教育学院设有广州话学习班,由一位教授执教,还有两个以广州话为母语的学生助教。从广州话拼音到动词、到语态,学习班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购物、喝早茶等题材,以贴近留学生日常生活。


  前半节课,老师讲授广州话的词汇、句型;后半节课,由小助手帮忙纠正留学生的发音,并且模拟现实场景,帮助学生练习刚学的广州话。小助手也是小老师。她们说,助教不仅仅是聊天那么简单,必要时还需要解释,不过常常需要手脚并用,半天才解释清楚。练习过程中可谓笑料百出。有一次,一位喜欢吃东西的日本女生,忽然指着身旁泰国男生手中的巧克力,说了句“超好色!”众人先是愕然,随即一片哄堂大笑——其实她是想说“超好食”,却因为发音不准,使可怜的泰国男生无辜背上“好色”之名。她们说这也难怪,广州话有九声六调,色应该读sik 1 (第一声);而食应该读sik 6(6)。这些声调的差别很细微,不通过多听多说,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

  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老师和小助手们还会带留学生到公园、大街小巷等地方去,让留学生尝试着用广州话和本地人沟通。不过,沟通的过程总会发生让人大笑不已的事情,中文学院06级的冯助教说,有一次,一位留学生在小杂货店前说“吾该,一个茶啊,靓女”,还很自豪地和她说,他知道广州女孩子喜欢被叫成“靓女”。可是这次似乎并不凑效,只见售货小姐一脸茫然,停顿了N秒之后,递给了他一个橙。顿时,这位学生急得用手直敲脑袋,眼睛转啊转的,手脚并用,一字一顿地重复着“一个茶”。无奈的是,双方皆是“鸡同鸭讲”,最后他只好郁闷地玩弄着这个“意外”买的橙。后来,经过他的一番描述后,小助手才明白他想买的是原来是“茶”,而非“橙”。


留学生谈在他乡的生活情趣

  由于经常与留学生们接触,助教们也了解一些留学生们的生活趣事。“他们经常成群结伴,去北门外面的饭店吃饭”,冯同学说。当问及他们是如何点菜时,冯同学笑了,“他们之中只要有一个能看懂菜单就行”,即使看不懂,听不明白也没关系,聪明的留学生会指着实物来下单。据悉,有次留学生们到一间牛肉拉面店吃东西,有位留学生先是指着牛肉,点了点头,然后又指着面,摇了摇头。很多人盯着他与老板的奇怪“对白”,露出不解的眼光,但过了不久,却看到老板给他端来了一碗净牛肉,众人才恍然大悟。“也亏得老板明白他的意思”,说起这些趣事,大家都忍俊不禁。

  因文化背景不同,留学生在闹出种种可爱笑话的同时,也免不了不少尴尬。志愿者冯同学举出例子,如信奉穆斯林的阿拉伯留学生的时间观念与中国人的守时观念不同。他们即使错过了时间也总是慢吞吞地到达约定地点,碰上比赛时这种状况尤为让人不愉快。韩国留学生不吃香菜,所以刚开始去饭店吃饭给他们上整盘香菜时,他们决不把筷子伸向那个菜盘。

  师者,文化平衡者也

  “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吗?老师您真的相信吗?人不是由真主阿拉创造的吗?”留学生教育院的陈老师说起与留学生之间的趣事,就不禁大笑。她教的是基础班的汉语,平时在课堂上总会遇到些啼笑皆非的问题。一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就曾经与她争论过上述“人的由来”的问题。

  “东方国家的留学生通常是带有‘目的性’地学习汉语的,与之相比,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则可以说是兴趣使然。”陈老师解释道,对一些日韩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最直接的目的可能就是就业;但由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较大,所以西方人会对中国文化抱有更大的兴趣,这就是大部分西方人会选择学习汉语的原因。

  陈老师坦言,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差异的确带来不少困难。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起学习、生活时,难免产生一些摩擦以及不理解。不仅如此,教学困难还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汉字的书写更是难倒了不少留学生。但是,“不突破这个难关也就谈不上汉语学习,”陈老师说道。为此,老师们都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记住汉字的拼写规律。


第一道难关:汉字书法

  老师与留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经历着困难与快乐。实际上,留学生学院的老师扮演的是“平衡者的角色”。面对一些必然的文化冲突,他们采取的是“不强求”的态度。“不能强求留学生全盘接受中国人的所有习惯”,这是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 

  同为“平衡者”之一,英语教育学院的梁老师,也谈了自己与留学生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文化差异问题。在她印象中,韩国人待人十分注重礼节,在与长辈喝酒时,总是要背过身去,把酒一干而尽。“我们看到他们转身都很奇怪,还以为他们要去哪呢……”梁老师笑道。

  英文学院的傅文燕老师犹记得二十多年前和留学生们在上下九喝早茶的日子。据傅老师所说,80年代的留学生主要是华裔的第二、三代子孙,也就是所谓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他们同移民的上辈不同,自小就受西方文化、西方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是完全西化的。他们对中国文化抱有兴趣,希望从中寻求认同感。因此他们往往比一般学生愿意花更多精力在汉语上面,甚至会用整整一年研究中国文化,然后赴澳学习中英互译。


看书,聚精会神

  广外学子眼中的留学生

  我校自1987年创办留学生部以来,增添了更多“涉外”的色彩。然而对于留学生教育学院,很多同学仍觉得十分陌生。记者采访了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多个学生,问及对留学生的印象,大部分回答是“不清楚”、“不了解”。

  尽管如此,仍有少部分同学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与留学生进行“亲密接触”,例如到留学生院当志愿者、当助教等。中文学院的冯同学正是其中一员。她坦言,之所以选择做志愿者,是真心希望能为留学生们出一份力。“将心比心,如果我独自到一个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我也会感到不安与害怕的。想到对方也是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就不由得想去帮助他们。”因此,每天下午放学,她都会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以此作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活动的形式多样,例如汉语角、象棋、舞蹈等,每个节目都精彩纷呈。通过长时间的交流接触,冯同学与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孩成为了好朋友。

  志愿者们提到,近年来,留学生频频在学生活动中出现。“秋之声”、“汉语角”,甚至是校运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沟通是架起友谊之桥的砖块,正是友好的沟通,才让留学生们逐步融入广外这个大家庭。


校运会上,鲜花更添他的风采

  同为广外学子,除了偶尔的几次郊游,更多的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与留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课堂,了解他们的文化,像对待普通同学一样给他们帮助,为他们喝彩,是每个广外学子可以尝试去做的事。留学生在广外的生活仍在继续,如果有你的参与,必定会少几分孤独与神秘,多几分精彩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