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电影是魅力无穷的“第七艺术”,是浓缩的人生,是一幕幕生活的感动,一出出艺术的生活。有人说,看一场电影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有欢笑、有感动、有悲伤,短短一两百分钟经历了人生的五味杂陈,浮光幻影。奥斯卡落下帷幕,凯瑟琳·毕格罗成为奥斯卡最佳导演首位女性得主,杰夫·布里奇斯年逾花甲终大器晚成,桑德拉·布洛克首度封后,《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2009年被评为中国电影的盛世元年,我们感动于《十月围城》,惊叹于《阿凡达》。让我们走近电影,了解大学生的电影情结。
奥斯卡落幕,《拆弹部队》完胜《阿凡达》
样样喜欢,唯“情”至上
为了解广外学生看电影的现状,记者发放了100余份问卷。在受访学生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喜欢看剧情类的电影,紧接着是爱情片与动作片,各有20%左右的人群选择。而相比之下,恐怖、灾难和纪录片等影片类型则要冷门很多。
剧情片粉丝数量高居榜首
欧美进口大片在大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有近半数选票;港台地区的电影同样深受欢迎,位列次席;至于内地电影却很明显不太受学生关注。炫丽的电影特技、天马行空的想象、意味深长的剧情和靓丽的偶像明星是吸引学生关注的主要原因,而内地影片缺乏的恰恰是以上的创新。
是娱乐,是良师,是艺术
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同时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可以是我们生活的良师,它更是一门令人痴醉的艺术。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希望是个好东西并且从未消逝;《当幸福来敲门》勉励我们即使面临挫折也要勇敢坚强;《云水谣》则阐释了一份坚贞不渝感人至深的爱。看电影,几乎成了大学“必修课”。
《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以及《云水谣》剧照
“我喜欢在每一轮忙碌之后给自己播一部好看的电影,在观赏中我会忘却烦心的琐事,心情变得轻松,我把这当做是一种奖赏。”管理学院的杨同学如是说。
新闻学院的伍同学则认为“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给人以各种情感体验,它呈现给观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和事,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思考与启发。”
而也不乏“迷”级的同学,教育学院的石同学,是一个超级电影迷,一年看的电影多达200部,自己也经常在豆瓣网上发影评。他说,喜欢电影的想象力丰富,感染力强。电影丰富了他的文化生活,了解了更多的风俗与人文。
新闻学院的蓝同学则专门爱看西方的黑白电影,一年看的电影可达百部,她喜欢黑白电影的返璞归真,体现出更多的电影拍摄技艺。她认为西方的黑白电影其历史长,题材多样,发展技术成熟,电影人的专业性、权威性高,经典多。借助电影,她学习英文,认识了电影呈现的美,在电影这个梦工厂里,她有着自己的电影梦。
追求我们的“梦工厂”
有四成回答问卷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一些与电影有关的校园活动,更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己制作电影或短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新闻学院的“DV Newscar”、电影协会的配音大赛等活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展示平台,而“广州纪录片展”、“广州先锋电影节”等影展也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看电影的深度和广度。
《毕业那话儿》火透高校
我校在一年级开设了《影视课堂互动英语》(Classroom Theatre)旨在以原版英文影视作品为语言学习平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听说基本功。英语教育学院王晓雯老师说,在此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加深了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又通过对影视片段的模仿和改编将课堂转化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许多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门课程让他们发现原只是用以娱乐的电影里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看电影不光是“看热闹”,还可以看出“门道”来。许多大学生通过看外国电影来了解异域的民俗风情,同时纠正自己的发音,学习地道的口语。
教育学院陈同学带领的团队于去年参加电影配音大赛,并获得二等奖。他表示经历了这次比赛,他对电影的内涵、拍摄手法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初尝自己做电影的辛苦,因此现在的他更加能够体会制作大片的不易。
学生DV达人(资料图片)
而连续三届捧出广外“DV-Newscar”最佳女主角的学生导演何欣智则表示,现阶段要想圆自己的“明星梦”,自编自导自演仍是主要手段,即编写或寻找感兴趣的剧本,然后组织身边的人参与其中,进行基本上属于“零投资”的独立影像制作。通过解决一系列拍摄中的困难,例如组员之间时间难以迁就,不懂拍摄导致的高投入低产出等,不仅能提高交际能力,还能知道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
这个世界上关于电影的故事很多,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电影。里面有主角,有配角,有开始,有结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电影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索,去追求的东西,譬如爱情,譬如生命。它已经成了一种关于人生的艺术,与其说是为了娱乐看电影,倒不如说是寻求一种臆想与现实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去拍摄,去修改自己的人生电影。
透过电影看外面的世界,电影所带给我们的,或许,大抵如此。
策划:陈雪娴 周梦茜
采写:记者 周梦茜 郑翼 戴显盛 黄燕仪
实习生 陈雪娴 谭乐 陈雪珠 朱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