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春是一场远行,所有人都希望在沿途中定格最美的风景。考研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
近日,新闻社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的准研究生、东语学院张怡,上海交通大学的准研究生、新闻学院李嘉颖以及我校金融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在读的廖永菲和成宇,与他们聊起研路上的点滴欢笑和许多艰辛,分享了他们踏上研路的故事。
咔嚓”一声清脆响起,毕业学子们弯着眼睛、笑开嘴角的模样定格在一瞬。这一天,阔别多日的同学好友短暂相聚后,走下台阶架子,他们便又去往各自的去路:或是打拼工作,或是异国深造,抑或是考研路的终点——成功上岸的考研学生的心仪院校。
考研与否: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
面对严峻的考研形势,新闻学院大四学生李嘉颖的内心并没有多少波澜,“很多我想去的公司和岗位需要更高的学历。考研是我基于个人人生规划做出的选择,因此,考研人数的多少,都不会影响我做出考研的决定。”李嘉颖把未来职业规划放在了最首要的考虑因素。大学期间,她参与过项目研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她意识到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还远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期望,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想法,李嘉颖坚定地踏上了备考的征程。就在刚刚过去的四月,她顺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
东语学院缅甸语专业的张怡表示,最开始她对自己的专业是茫然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逐渐对专业产生了感情。在缅甸留学时,她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大家一起体验缅甸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制作家乡的美食互相款待,在课堂上共同学习缅甸语,在宿舍楼前和年长的宿管老师一起促膝长谈。慢慢地,她对缅甸的好奇发展到对于东南亚这片地域。她喜欢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淳朴热情,他们悠久又富有生机的风情文化深深感染了她,她想要知道更多、探寻更多,于是就有了考研的想法。今年9月,她将到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张怡在缅甸留学期间体验当地泼水节
然而,尽管明白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所在,下定决心备考也并不容易。就读于金融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廖永菲当初就在考研和工作这个岔路口纠结了很久,“一方面觉得自己很懒惰,怕考研太辛苦,一方面又还没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想要逃避就业压力。”在本科阶段,廖永菲很少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直到临近毕业,她终于做出了决定:“我想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回归学生本质。希望大家是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选择,而不是因为身边人都在考研而盲目跟风。”
备考过程:考研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
备考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过程,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到学习的过程等,都需要自己做决定和独自坚持,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只能靠自己去一一排解。相比高考时的秣兵厉马,这场战斗更像是把孤独演绎成极致的艺术,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
张怡逐梦北大的路途,可谓艰难多舛。大二时,张怡就有到北大去学习的想法。可是,在缅甸留学期间,她整个人的心态也放松了,到了7月份才恍恍惚惚地开始翻开备考资料。9月份时,她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学校的保研资格,随后慌慌张张地准备了证明材料寄送北京大学。正当她满心期待之际,却接到了通知,发现自己无法及时赶回国内参加面试。就这样,张怡与北大的初会擦肩而过。幸运的是,她有无条件支持鼓励我的父母,还有为自己指引方向的老师。她做出了决定:放弃保研资格,参加考研。她坚信自己和北大的缘分还没有尽,“人生相逢,自是有时”。
9月29日,张怡回到了学校,彼时离考研只剩不到3个月了,而且每周还有十多节课。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没有经历过绝望,就不会充满希望”。她的学习劲头比高考时还强。早上,她伴着舍友均匀的呼吸声开始浏览知识点,总是离早课开始还有几分钟才匆忙洗漱飞奔下楼,踩着铃声进入教室。一下课就迅速赶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学习。为了节省时间她开始了点外卖。晚上,她经常是一手抓煎饼,一手抓资料,完成复习。
金融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成宇则把考研的整个规划做得很详细。一直生活在湖北的她想要在进修的期间到不同城市闯闯。这时,包容性极强而又发达的广州映入了她的眼帘,而广外是她千挑万选出来的学校。确定了心仪的学校以及专业方向之后,成宇开始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资料搜索以及复习规划。“要给自己做一个很详细的规划,从短期、中期到长期都要精确。短期是每天要做的任务,中期是一个星期一个月的任务,再大一点的话就是初步、提升和冲刺阶段,在哪个阶段完成什么复习目标,都要自己做好规划。每天查看自己的日程表,看有没有完成任务,这点是特别重要的。”成宇分享道。
成宇本科所在的学校报考广外的学生很少,只得“摸着石头过河”,幸好,触到“礁石”的时候,她有研友们的帮助和安慰。紧张的复习中,成宇绷着焦虑的情绪,任何意外都可能成为引爆精神炸弹的导火索。离考研一个月的时候,成宇发现身份证过期了,当时充斥在她脑海的是:身份证办理至少要一个月才能拿到,如果考不了研怎么办?“当时心里很崩溃很着急,真的就哭了,如果因为没有身份证而考不了试,我会后悔遗憾一辈子,这么长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幸好研友们查资料发现,身份证可以加急办理。研友们在关键时刻给成宇的支持和鼓励,让她感觉到自己在这条路上并不孤单。
考研前一晚廖永菲的书桌
李嘉颖的日程表上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都排得满满当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空荡荡的宿舍——室友们都长期在外实习,“每天只有中午和研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才有机会说话。” 她的微信签名是四个字:“天道酬勤”,或许正是这份信念支撑她一路走来,不曾放弃。
孤独感固然存在,但她也收获了不少意外的友谊。“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有个考研的女生经常坐在我的对座,有一次她主动跟我搭话,‘要不我们就一起约好坐这儿吧!’” 就这样,他们慢慢熟悉起来,每次见面都会笑一笑,给对方加油鼓劲。“后面还会一起买小零食,没事点个奶茶凑单。可以说她给了我一种陪伴感吧,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虽然过程都有着坎坷和艰辛,但伴随着每天规律枯燥的生活的不只有日复一日的心理难关,还有丝丝点点的甜蜜、小感动以及共同前进的互相鼓励。友谊、成长都是这段旅程里弥足珍贵的点滴。
收获:考研给了成长的机会
张怡说,自己在12月初开始有了失眠,爆痘,掉头发等各种表征压力的现象。这时她想起了中国女排,当年巴西奥运会上,她们力克劲敌巴西队,实现了3比2大逆转获得冠军。排球精神从某种方面上来说就是考研精神,只要球不落地,比赛就没有结束;只要还没踏出考场,成败都没有定数。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过是一支无形强大的对手,她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打出自己的风格。或许就是凭着这份信念,她通过了初试,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未名湖畔,拜见了彼时指点她的老师和前辈,完成了她那“迟到”的面试。
“感谢广外选择了我,难以形容的开心,比高考出分还开心。廖永菲一向自认为自己不够自律,所以当她独立完成了考研这个过程后,这种兴奋难以言表。“考研之后的我相比以前,真的有蛮大的进步。从前除了期末,平时一天学习的时间几乎为0,而现在我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且以学习为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她认为自己得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果,还有成长。“考研的孤独并不是不可忍受的,要学会与孤独为伍。”廖永菲开始享受这种状态,这样她可以从繁杂纷扰中脱离出来,与内心的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真实的想法,进一步认识自己。“不要害怕孤独,它可以让你更好的认清你自己。”
李嘉颖也认为考研的经历带给她的收获是认清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认清能力的局限性、可塑性,还有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从大一到大三,李嘉颖自认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会学习、会去参加活动、会去实习,别人说的说大学要做什么她都做了,但她依然感到迷茫。出于提升自身研究能力的目的,李嘉颖主动选择考研,而这一年让她想清楚了很多事,和廖永菲一样,她觉得无论有没有考上,过程中得到的已经足够值得,这是一个更加认识到自我的过程。同时,她也希望决意考研的同学要明确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考研,是不是真的想考研,“得想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给自己找点动力,然后你才能够坚持下去,不然的话会很容易放弃的。”
李嘉颖
考研并非每个学子的必要选择,但如果选择走上考研这条路,希望每个人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为它“废寝忘食”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