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月,教学楼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校道上的少年匆匆离去,宿舍楼下行李箱也诉说着离别的情绪……凡此种种,构成了毕业的样子。大学四年蕴含着属于青春的一切最灵动的字眼,毕业为美好的大学时光划上一个句号。
近日,新闻社记者采访了曾获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许嘉航,“创青春”国赛金奖获得者、2019“感动南粤校园人物”池晓霓,申请专利3项、获国家级软件著作权6项的林楠铠3位同学。与他们聊起大学生活,希望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这里,我们也祝愿所有的广外学子,以梦为马、扬帆起航,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5级本科生许嘉航:在志愿活动的奉献中蜕变
连续3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曾任广外云山学生勤工党支部书记;关注乡村儿童、城中村儿童的教育与成长,累计服务儿童200余名;荣获“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参加了广外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将赴贵州支教。
许嘉航
随着约定好的采访时间到来,许嘉航学姐来到采访地点,简单的寒暄迅速拉近了她与我们的距离,让人感觉她更像是明亮亲切的邻家姐姐,而不是那位那位有着许多光环、遥不可及的优秀学姐。
时光荏苒,即将毕业的许嘉航在回首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坦言自己的收获非常大。“大学作为一个磨砺自我的平台”,令当初懵懂青涩的自己可以一步步蜕变到在勤工工作和志愿活动中独当一面,面临社团运营与管理更加从容淡定,并在其中也得以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尽管在部分人眼中的志愿活动又苦又累。但在她看来,志愿者活动则是一种双向获益的过程。在给予别人帮助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给予受助者所需之物外,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快乐。除此之外,许多志愿活动中给她提供了一个走出校门的机会,令她可以接触到不一样的人,聆听到不一样的故事,不再把自身受限在小小的校园,从而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见更大和更多彩的世界。对于接下来的贵州黔西支教,她则表示这是一次检验自己职业发展的机会,可以像外国学生的Gap Year(间隔年)一样,暂时在学习中脱离出来。作为支教老师,去检验自己能否较好地胜任教师这份职业。在未来一年,去到一个较为陌生的环境,与完全陌生的人接触相处。这于她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条件相对艰苦的贵州黔西,可能会面临更多来自环境、气候方面的考验。但乐观的她则积极地认为这是对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检验,有利于提升她完成学习、工作的毅力,同时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让她可以停下来去发现自我,认真思考自己的心之所向。她希望可以给支教学生带去知识外,还能通过自己所学,带给他们有创新性、有活力的教育方式。
在提到大学四年她如何同时在学业、勤工工作、志愿活动中连轴转,并在其中都获取了不俗的成绩时,她表示她擅于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多多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学科作业与勤工工作,进而可以挤出周末的时间去进行自己喜爱的志愿活动。尽管这样会比较繁忙和累,但她提到这样能让自己每天都更加充实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收获不一样的快乐。而在给大学师弟师妹的建议中,她希望我们可以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给默默在背后支持我们的家人们更多关心,由于学业与勤工工作的繁忙,她也有时会不小心忽略了家人。“有一段时间我忙于比赛、志愿活动和勤工换届,没能够常常和家里人联络,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发了一条微信语音告诉我妈我的近况。我妈当时听到之后就很开心,说这么多天终于听到我的消息了”。母亲听到语音的欣喜,让她意外地感受到家人的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他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关怀着我们,等待着我们的来电与信息,渴望知道我们的近况,每个小小的回信便足以让他们非常满足了。我们应该把家人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多多关心爱护我们的家人。
面对当下许多同学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许嘉航表示一定的焦虑有时也是一种动力,但我们不需要过度焦虑。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当下的迷茫,我们总会很容易感到焦虑。我们可以通过社团工作、实习兼职多种渠道了解自己擅长与喜欢的事物,尽早做好规划,并不断朝着规划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大学在她看来便是一块“试金石”,“试”的是我们自身。在大学我们的犯错成本并不高,我们可以把握好每一个机会,多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根据自身需求去参加相关的活动,慢慢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沉淀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顺其自然,踏实地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可能这个回报会迟一点到达,但它一定不会缺席。她举例自己在大一到大三的时候也不是十分优秀突出,但以前所参与的勤工工作、志愿活动慢慢地转化为她无形的财富,体现在她所提升的沟通交际与管理统筹能力当中,以及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未来总是包含许多不确定性,但每一个未知都是一个惊喜,享受当下,并尽所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她如是说。
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5级学生池晓霓:在创业实践的摸索中前行
应用心理学双学位;商学院学生会主席;U-talent international团队队长;“创青春”国赛金奖获得者,2019“感动南粤校园人物”。
池晓霓
记录青春的方式有很多,池晓霓选择了最为忙碌、也最有纪念意义的一种,那就是创业。从念头萌发到计划落地、从获得“挑战杯”的全国金奖到项目成功运营一年多,一步一个泥泞的脚印,但在汗水的浇灌下,步步生花,青春因此而馥郁芬芳。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职场要求高等问题,但于此同时社会中知识付费的热潮高涨,结合着这两点,UT项目的胚胎出现在池晓霓的脑海中——她想要为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打造一个学习平台以尽快掌握职场技能、适应职场环境。然而,天马行空是轻松且容易的,如何让项目落地生根,成为了她与团队伙伴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香港500强企业游学项目,是我们选择的第一个业务切入点”,她告诉我。项目成立之初,为了找到优质且合适的企业导师资源,她和团队成员轮流赴港,跑遍每一个世界500强的金融公司、与企业高管不断协商课程框架;回到学校,他们又得马不停蹄地开始研究导师与课程的资料并不断做对比,以便优中择优。“最忙碌的时间里,整个团队的人连续三周都是凌晨三点才睡”,她不以为然地说,这种状态似乎已是家常便饭,“你若要问我们创业有多累,我们会告诉你,我们每一天都打满鸡血。”
创业项目呱呱坠地,她与团队成员们高兴之余也感到一丝迷茫:它真的具有可行性吗?为了得到答案、且为了寻求外力让它茁壮成长,他们带着这个“新生儿”参加了“挑战杯”的比赛,最终一举夺得无论是对项目、对团队成员乃至对学校都意义重大的全国金奖。从校内选拔再到入围省赛最后到国赛的不断前行,让UT项目收获到了创业伙伴、评委老师甚至是业界“大牛”的认可,也为它不断注入新的发展理念、使它踏上更合适的发展方向;此外,团队成员也收获颇丰,在克服项目的开发、展示、参赛、完善等一系列的困难中,他们每个人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池晓霓笑称说“这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而被称为是“零突破”的金奖获得则会极大增强往后广外人投身创业的信心,也会让学校方面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例如创业园的建立就是广外追求创业成长的表现”她说道。
但让我预料不及的是,身为UT项目团队队长的池晓霓在毕业来临之际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一线经营中,反而是选择了就业,“我希望能够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学习并积累资源,然后再重新走回创业的方向。”说到当代应届大学生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抉择问题——创业与就业,两个方向均有涉足的她并不认为自己能给出明确的提议,“我自己也还在摸索的过程中”,但她的看法是“当一个人自身的资源得以整合、能力与精力允许、并且创业想法足够成熟才比较适合走创业的路”。在她的经历中,创业的确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时间方向,无论是项目自身的发展也好还是团队成员之间利益的协商也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平衡的,因此,若说创业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后续发展,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艰难棋局。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创业”是一个遥远的词汇,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是“社会实践”。如今在学校大力提倡社会实践的背景下,如何精准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去,成为了大家的难题。对此,池晓霓用四年写下的答案是敢于尝试、注重实践。商学院出身的她认为知识是用来运用并服务于实践的,所以她对学业的态度是“按时完成任务,过了自己的这一关就好”,剩余的时间与精力便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去;同时,她会提前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所评定并仔细分别所有任务的重要程度以更好地支配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如今,到了我这样一个阶段再回头看,你会发现大学是一个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想要投入到什么方向的过程。”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足迹,她清晰地说出了每一个阶段她所做的不同尝试,并告诉我在不同程度的尝试中应该学会有所抉择——果断放弃自己不合适的,找到自己合适、喜欢并为之付出。如此,点滴积累起来,才能够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才能够为四年时光画上圆满的句号。
信息与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林楠铠:在交叉学科的碰撞中成长
凤鸣岭南十佳青年;本科期间申请专利3项,获国家级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参与多项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一带一路”项目组取得国际级的大奖。
林楠铠
林楠铠,这个名字后面有很多的“解释”和“补充”,他是信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是凤鸣岭南十佳青年,也是“一带一路”计算机+小语种项目组的负责人,是进行交叉学科学习的探索者。
大一进入实验室,开始接触“计算机+小语种”的实验项目,一直到大三,林楠铠都在这个项目中承担工程性、系统性的开发工作。在刚加入项目组时,整个项目基本处于萌芽时期。“从头开始是最难的”,整个团队面临着技术上和资源上的不足,面临着同全国甚至全球的团队的对比的压力,时间紧迫,而项目组只是有了初步的想法,没人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没人知道这个项目会不会成功。重重压力之下,林楠铠坚定地带领团队开始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开发工作。
近几年,“计算机+”无疑是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大趋势。“现在很多时候做一个数据就上百万,只靠人工是很难完成的”,明确了计算机与语言学研究的关系之后,林楠铠团队的“东南亚语种源处理”项目得到更加利好的发展。在林楠铠看来,结合语言学进行项目开发,做有关舆情分析与语料资源的工作,“必须了解语言的特性,了解新闻学的知识,才能找到最好的技术和算法去做这个项目”。为了项目的长足发展,也是对于自己的更高要求,林楠铠开始了交叉学科的学习。从计算机语言到语言学研究和新闻学舆情等其他学科,林楠铠的大学四年是对不同学科的拓荒,“交叉学科更像是一个蓝海领域,它有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在这期间,林楠铠也在探索计算机学科同其他专业的结合的可能性。从无到有,从想法的萌芽到现在“一带一路”项目团队斩获多项赛事的大奖,从最开始的开发与攻坚阶段到现在的技术打磨与完善阶段,正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开拓与学习精神,林楠铠带领他的团队一步步走向成熟,而他自己也同样变得更加成熟。
还在大二的时候,太多的工作、过重的压力让林楠铠喘不过气来,“当时有想过要不就放弃吧”,但是基于自身的发展方向,更是对自己的心态的磨砺,林楠铠选择了坚持,“后来觉得既然是自己选择的方向,就还是要坚持下去”。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实验室通宵赶项目赶论文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其实通宵之后,第二天,是非常精神的,根本睡不着”,林楠铠这样说。当时项目组面临极其紧迫的成果提交时间和比赛准备时间,林楠铠有好几次在实验室通宵工作。这样的经历也让林楠铠的心态更加的平和与踏实。
大学生活给林楠铠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上,技术上的提高,也是心境的修炼。“没有遗憾。”记者问到林楠铠的大学生活有没有遗憾时,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在林楠铠看来,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或许还不够完美,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个人方向的不断尝试之后,他逐渐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不会有遗憾。“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说。
林楠铠用四年的时间写下“没有遗憾”的答卷,用自己的不懈奋斗成就理想,更用不惧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造就现在的成功。他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四年,更多的是充实,是平和,也是踏实。而作为毕业生,林楠铠也有对师弟师妹的建议。他说到,我们可以用大学去摸索适合自己做的,去尝试自己可以做的,“把某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是林楠铠,是有足够力量去抵抗风浪的勇者,也是有足够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开拓荒芜的,“屠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