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周五特稿 > 正文

【周五特稿】外教在中国——带你认识广外的外教们

文字:第一小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周五特稿》再次与大家见面,这一期我们首先带大家认识一下广外的几位可爱的外教,从他们的生活、教学、学习和在中国的一些爱好和经历等,向大家展示他们更为细腻和不一样的一面。

 

爱迷路的“购物狂”       

                                                 

姓名:JOSé MARíA SANTOS ROVERA  (何塞·马利亚·圣多斯·罗威拉)

性别:男

国籍:西班牙

专业:对外西班牙语

 

一脸浓密的胡须,身材有点胖,不时发出开朗豪爽的笑声,这就是何塞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何塞全名为何塞·马利亚·圣多斯·罗威拉,是西语学院西班牙语外教,毕业于西班牙格纳拉达大学。

 

 

来中国之前,何塞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50年代那个时期。但来中国之后,他才发现中国比他想象中要富强得多,也现代化得多。“我很喜欢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中国。”何塞如是说。如今,喜欢旅游和美味的他己去过香港、澳门、杭州、潮州等地。他特别爱吃辣,尤其喜欢中国的麻婆豆腐。另外,他还很爱shopping。平时,他会去云山网球俱乐部那边买水果蔬菜,到广园路那边买海鲜,或者去宏利广场买衣服,去一德路买咖啡、朱古力、橄榄油、奶酪……全然一副地道广州人的派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购物狂,却还不太会讲中文,因此出门经常会遭遇迷路。对于何塞而言,汉语的基础语法比其它语言容易,但语音部分比想像中难,要他写中文字更是不可能。据他的中国学生潘超介绍,何塞学中文很有趣,只记住发音,也不记字形与声调,因此每次踫到同音字或者发音相近的字他都不知如何区分,闹出过不少笑话来。

 

谈到语言,不可避免谈到对西班牙语的学习。何塞认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一般都学得很好。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他建议学习外语不光要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多与他人交流,也要多读不同风格的文章,提高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广外时,何塞笑笑说:“很简单,广州比较暖和!”他从没想过广外会这么“大”,在西班牙大部分大学比广外都要小。何塞认为他所教的广外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技能也很好,行为举止得体,有礼貌,思想观念较开放,性格开朗活跃,而这些也正是他所推崇的。

 

老师们大多都说何塞为人随和开朗,好奇心强,能很快适应广外的生活,并与广外学生融洽相处。

                                                             (陈晓妍)

 

              

“邻家”的法国女孩

 

姓名:Marion Lorillard(玛莉奥·罗里亚德)

性别:女

国籍:法国

专业:对外法语

 

 玛莉奥  来自法国比利牛斯山脚下拥有法国最美丽村庄的图卢兹地区,现任我校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特聘外教。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用法语——“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和大二的学生一起探讨巴金作品的文学特色。传统概念里,法国女性都是苏菲·玛索般修长冷艳的,而玛莉奥亚麻色的卷发和有点孩子气的红框眼镜却让人感觉她像是一个活泼娇小的邻家女孩。

 

“我一直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家很感兴趣,所以对外法语专业毕业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这个以茶和功夫闻名的的东方国度。令我惊讶的是,这里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尤其是来来往往的汽车和各式各样的商厦令我目不暇接!”讲起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文静的玛莉奥显得特别兴奋:她喜欢吃饺子、炒面条,喜欢踢鸡毛踺子(曾经以此为项目参加过西语学院运动会)、看功夫片,觉得云南最美,最欣赏北京天坛,因为那里“静谧、祥和、有文化底蕴”……

 

 谈到对中国大学生的印象,玛莉奥认为,以广外为例,中国的大学生都很勤奋刻苦、志向远大,每天晚上经过二教大厅时,她都可以看到一个个正勤奋学习的学子的身影。玛莉奥说:“相对而言,法国的大学生比较懒惰,社会活动也比较多,他们会做很多兼职,因为已经基本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了。”当记者问到两国大学生的不同是否在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时,她想了想说:“也许吧,中国的老师喜欢引导学生思考,而法国的老师喜欢激发学生思考,两者的不同,在于学生主动性发挥上的差异。”

 

  采访中,记者意外了解到,玛莉奥还有个美丽的中国名字叫“白露”,她在北京的老师为她起的这个名字时告诉她,这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当记者向她解释在中国白露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秋伊始时,她小孩子般开心的笑了起来:“啊,我最喜欢秋天了,有美丽的风景、好玩的活动和美味的食物!”

 

  临别时,作为纪念,玛莉奥为记者作了一幅让人忍俊不禁的自画像,旁边还工工整整写着三个汉字:你们好!

 

  像秋天一样温和、儒雅,又带一点孩子气的幽默,这就是法国外教玛莉奥,这也是记者所理解的法国女性的魅力所在。                         

            (王亦男)

 

 

学考古的中国媳妇

 

姓名:大田千波留

性别:女

国籍:日本

专业:考古学

 

 

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大田老师96年只身来到中国厦门大学读书,攻读的是连普通中国学生也觉得晦涩难懂的考古学。

 

“当时我一句中文都不懂,老师上课讲的和同学讨论的我都不知道,我只好把课堂上老师讲的都记下来,拿摄像机拍下来,回去宿舍拼命的看,也试过把整本字典背下来。”而如今的大田老师,已经能字正腔圆的用普通话与人对话了。

 

大田老师的先生是中国人,是她在厦门大学留学期间同一专业的师兄。一个热情开朗的中国男生帮助一个寡言谨慎的日本女生,爱情的种子就是这样种下的。“我开始很奇怪,因为日本书里的中国男人都是很严肃的,不爱笑,怎么这个人那么爱笑呢?相反,我的先生当时也感到很奇怪,日本女生不都是笑眯眯的吗?怎么这个女生整天苦着脸呢?”现在大田老师的爱人在深圳工作,他们每个月只能见两次面,相隔两地却并不能阻碍思念的传播,“我最喜欢吃他做的川菜。”大田老师一脸幸福甜蜜的说。

 

访问期间,大田老师主动向记者提起了中日之间最敏感的历史问题:“我认为日本应该向中国道歉。我之前去过西安、南京,还有东北,日本军人当时的所作所为实在太残暴了。” 谈起小泉政府,大田老师也是十分无奈,“他们的做法并不代表日本大部分民众的想法。”她谈到,其实在日本,对战争持反省态度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只是有效沟通的缺乏,让两国的误会越发加深,而她现在正是希望作为中日之间的桥梁,让两国人民看到历史真实的一面,让两国人民互相有更深的认识,推动两国之间友谊的发展。

 

“尽管我的研究在日本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政府很少听取民间的这种声音,但我还是要做下去,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蔡俊)

 

 

爱尔兰的瑜伽迷

 

姓名:Kathy ORourke

性别:女

国籍:爱尔兰

职业:法语、意大利语

 

 

她来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爱尔兰,她的阅历遍布葡萄牙、意大利、法国、日本等中西方国家,她就是英文学院的写作老师Kathy ORourke

 

据了解,Kathy选择中国主要是想感受一下不同的文化氛围,她个人对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漫长的中国教书生涯使Kathy已经能够应付日常中文会话,甚至还可以和小商贩们讨价还价了。

 

“瑜珈是我的最爱,平时的话,我会经常去爬爬白云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另外我还非常喜欢沐足和中国的绿茶。我经常去花园酒店附近一家爱尔兰人开的酒吧,一边品位着爱尔兰食物、喝着爱尔兰酒,一边听着爱尔兰音乐,真的别有一番情调。”

   

问及对中国学生的印象,Kathy认为与中国学生“合作很愉快”,“在小组讨论时,中国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点让我很高兴。”然而,在她眼中中国学生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不愿面对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学习心理负担很重。第三,过于以考试为中心,缺乏创造性。Kathy觉得,中国的教学体系中有太多死板的记忆内容了。她记得自己学爱尔兰文时,为了考试,背了很多东西,但到现在一句话都想不起来。所以,她建议中国学生多进行英语辩论或是讨论一些话题,不要一味依赖老师,她认为学生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西欧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上课很积极,就像小学生一样,犯了错误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另外,作为语言学生,更多的是要关注作品内部的东西,比如说作者的感受,以及他要表达的思想等等。我平时经常会去图书馆,多阅读以拓展我的知识面,我特别喜欢现代诗歌。”

                                          (李墨)

 

 

 

崇拜毛泽东的洋教授

 

姓名:Nicholson

性别:男

国籍:加拿大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Nicholson就对“毛泽东思想”很感兴趣,因为他心目中的英雄白求恩就参加了毛泽东的军队。他甚至拥有一本红册子和一顶跟毛泽东主席戴过那顶一样的军帽。而一直以来,他也对中国历史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当他妻子和他决定结束工作去外国帮助别人时,中国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首选。

 

  Nicholson在不列颠哥仑比亚省长大,来中国之前,在Alberta大学担任教授时,由于周围有很多中国广东省或者是香港家庭,所以他习惯听粤语和吃广东菜。

 

Nicholson而言,在中国最难克服的事是他无法读、写和说普通话。这四年来,他试图学好中文,但由于他很忙,所以效果让人失望。他还自嘲说可能忙只是他的借口。

 

谈到留在广外而没跳槽的原因,Nicholson说他是为了广外的师生和学校的领导而留下的。他当了老师和管理者有四十多年了,但从没有遇到像广外这里这么可爱的学生。他们热情、充满活力,让他觉得自己很受欢迎和很有价值。除了这群非常棒的学生以外,他也很珍爱他的中国同事。Nicholson由衷地称赞他们工作认真、专注,都想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能在课堂上做得更好。而更让他感动的是,尽管很忙,关心学校运作的方凡泉副校长还是一直找时间跟Nicholson或其他老师和学生谈话。“This is the sign of a great leader.”。Nicholson赞叹道。

 

在被问到怎么看待中国教师和外教的教学区别时,Nicholson觉得很难清楚地表达,不过他倒是谈了一点自己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变化很快,不过它可以更快点!Nicholson说:“英语必须被当作一项交际技术来掌握,而不是纯粹为了过大学四级或专业八级才去学好英语。悲哀的是,很多中国人学了很多年的英语,过了几年就全忘光了。如果我们开始跳出语法和语言方法论的框框,把重点放在为了跟其他人交流,我想学生只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目的性会减小。”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有调查数据表明,如果你既会讲中文,又学会英语的话,那么到2010年,一个中国人就可以直接跟地球上一半的人聊天了, 多有成就感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做到如此自豪的事。这就是我在21世纪报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大国的一个原因。我整天跟广外一群认真的老师和能干自信的学生在一块儿,我看到了这个国家光明的未来,能为这个作出点小贡献是我莫大的荣幸。” Nicholson对中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啊。

                                                          (许琳)

 

 

中国式的日本女孩

 

姓名:吉田理纱

性别:女

国籍:日本

专业:日语教育

 

第一次和吉田理纱见面时,我以为这是一个能讲一口流利日语的中国人。然而,她其实是一位长着典型的中国女孩的相貌、文静而随和,却能讲一口地道的中文的日本女人。

 


    吉田来自日本京都——一个和北京相仿的城市,是京都外国语学院日语教育系四年级的学生。她从今年八月份开始到广外日语系实习,教二年级学生精读课,实习期为一年。因为实习任务不是很重,所以吉田理纱同时在外国留学生部学习汉语。她笑着说:“我喜欢中文,从正式开始学习中文到现在已经六年时间了,我还会继续学下去。”

 

吉田来广外之前就已经是中国的常客了。3岁时她第一次随父母来中国旅行,但那时候没对这个国家留下什么印象;高中一年级时和同学一起到北京旅行,从那时候才开始喜欢上中国。之后她就经常到中国旅行,以至于现在已经记不起这一次来中国实习是第几次到中国了。“我喜欢中国的食物,如北京烤鸭、宫廷菜等,喜欢中国的古建筑,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留在中国工作。”

 

当被问到能不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时,吉田说她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她觉得不同的国家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中国虽然有很多跟日本不同的东西,但并不觉得惊讶,因为不同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心态要好。在生活方面,吉田谈到:“京都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比广州要安静很多,空气也要好得多。在这里我不喜欢外出,因为广州的交通很乱,公车的尾气让人受不了,但还好广外的空气好。在日本时,要在家和学校两头跑,因为京都外国语学院不提供学生住宿,学生大部分住在家里,一部分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而现在则是离开了家,住在学校里了。”

 

吉田说,在日本出来工作要非常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有很多规矩,比如说日本人走上社会以后,不论任何岗位,员工在进公司前都要先经过公司的培训,称为“研修”,而培训的内容则主要是交往礼仪,如敬语的使用(敬语的正确使用不单对于学日语的外国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日本人本身也会有出错。)培训的内容还包括说话的音量,人与人之间站立的距离,走路的步伐快慢、大小等等。吉田说她很喜欢与中国人相处,因为她遇到的中国人都很友好、很热情,唯一不愉快的经历就是过关办手续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很不好。

 

问及在广外实习的经历,吉田很开心:“我很喜欢教书的感觉,广外的学生上课都很积极。但日本老师跟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她说,中国的老师更多注重于自己讲授和引导学生,但日本的老师的方法则跟西方有相同之处,会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日语系的一名学生也说,日本的老师上课喜欢问学生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讨论“如果你一个月只有三百块钱你会怎么过?”“如果你头上出现了‘地中海’你会怎么办?”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也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

                                                            (徐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