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周五特稿 > 正文

【周五特稿】首个法定清明节假日,我们如何度过?

文字:南校要闻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往年三月时节,总是会斟满对先人的思念,踏上“祭扫先人墓,犹记长者风”的征途。今年,清风淅淅,梅雨霏霏,思乡心切的我们是否意识到国家将清明作为法定假日的真正内涵呢?

我们眼中的清明有多远?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清明佳节是人们为纪念先人,外出扫墓或踏青的传统节日。但时下,许多调查表明,如今清明节传统似乎正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倡导回归传统的今天,重温清明这一特别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的节假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今年开始清明节成为了法定假日。可见国家也希望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充分重视。其意义不仅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也在于对国民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那么我们大学生对清明了解有多少呢?本网记者对此做了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清明节会进行祭祖扫墓之类的活动,但对其来历和意义都不是很清楚。07级一位谢同学说,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不是很深,但是觉得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期,确实体现了社会对传统习俗的重视,自己也会从一些相关的活动中逐渐增加对它的了解。

    诚然,清明佳节,我们应该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加深对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认识。

清明佳节,你知道多少?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后来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植树、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小黄金周”?——众眼看清明   

    不少离家较近的同学都提到清明前后自己会与家人一起去扫墓出游,即使没有法定的假期,这也是每年的传统。

    而家在梅州的唐同学表示小假期是肯定回不了家的,清明节只是和同学一起出游。虽然改为法定假期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好处是能让不少人加深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有不少家在外地的同学称,虽然清明节会放假,但回老家扫墓比较麻烦,所以不打算返乡祭祖,也不知道如何度过首个清明假期。

    06级肖同学对清明有着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是非常独立的个体,对爱国都有自己的看法,要去纪念先烈,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一定要通过太形式化的东西,也不一定要选择清明节表现出来。

    记者也向校职工做了了解。风采园的王阿姨对记者说,清明节是传统的节日,人人都要去扫墓祭祖,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合情合理的,同时,她也表示在清明节假期间,会同家人一起去扫墓。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另外,记者采访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何国平和政管学院的老师汪雪。两位老师都认为清明节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祭奠和怀念,更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传承。汪雪说:“我对祭祖是挺支持的,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应该与封建迷信分开。”同时,两人也表示高中后因为学业、工作上的繁重,已经好几年没有参与清明祭祖了,他们对清明的印象还停留在儿童时代。

    而问及第一个法定清明节打算怎样过时,何国平说,因交通不便回老家有困难,所以想留在广州。汪雪也表示,对离家较远的人而言,加上周末共三天的假期还是短了点,所以也没打算回家扫墓。但她认为,清明到烈士陵园悼念先烈也是不错的活动,关键是要有诚心。

清明节何去何从?

    清明节前后,接受调查的同学认为扫墓祭祖仍是第一任务,只有少部分团体打算组织纪念先烈之类的活动。

    07级卢同学说,身边的很多同学都说要去祭祖扫墓,但他认为,清明节不只是为了扫墓。以前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悼念先烈。上了大学后,他们会自己组织班上同学清明前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方参观。


第一个法定清明节假期,不少人选择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法学院学生会主席说,一些留校的班干部希望在当天组织一些活动,以短途旅游、班会等形式居多。

    更多学生的看法是,国家新规定给大家一个组织家庭活动的机会。因而有同学认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像清明节这样的节日,我们应该与家人共享天伦。

    在学院方面,我校南国商学院在清明前后有参观烈士陵园的活动计划。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团体也将举行如“怀念周恩来”等相应的纪念活动。

缅怀先烈  心存感恩

    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第一个法定清明节呢?何国平建议学生要跳出祭祖的圈子,到爱国教育基地参观。他说:“这有利于了解革命历史,追思先烈事迹,有利于大家立志修身。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这类活动。”

    汪雪希望留校的同学能利用此机会升华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但她也指出,第一个法定清明节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仍需相关部门的有益引导。


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是不错的选择

    清明假期对大学生可以起到一种教育作用。管理学院老师刘芳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国家把清明节作为一个法定假期单独列出,这是必要的,也将是行之有效的。

    刘芳主张大学生要“务实”地度过清明节。她认为,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期是有益的,有助于发扬清明祭祖的优秀文化传统。学生们应借清明祭祖这个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如到一些敬老机构或福利院去看望老人或孤儿等,在实践中加深印象,学会感恩。同时,也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法学院老师郭嫄也强调应有实际行动。她建议大学生不要借清明假期出外旅游,而应该趁着这个假期,缅怀祖先,表达思念。悼念革命烈士,感受一份文化底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祭奠方式应多样化

    清明节发展到今天,很多习俗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但有时也出现了庸俗之风。追忆亲人、寄托哀思,本来是充满温情的活动,却屡屡充斥着庸俗的祭奠方式。五花八门的“冥国银行”的钞票,纸扎的电视机、电脑、汽车、别墅……人间所见,冥品尽有。背离时代进程的风俗盛行,将会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桎梏。

    对于现在提倡的“绿色扫墓,文明扫墓”的概念,不少同学认为,传统遗留下来的习俗很难有什么改变。06级杨同学说,现在不少人清明祭祀仍以焚烧物质为主要仪式,弊病很多,虽然这是几千年遗传下来的风俗,可以理解,但是纪念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放白菊等鲜花或长青叶等,其实有这份心意才是最重要的。博雅园的陈阿姨表示,清明节献花种树是好,不过烧纸钱是以前传下来的习俗,好歹都要烧些才是。可见传统的观念是不能一时转变的。

    传统节日从古代走来,又走向未来。作为当代人,我们对传统节日应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其内涵,为其注入带有时代文明色彩的活力,使其更好地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只有这样,清明节假期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撰文:谢颖怡 邓晓瑜 吴文嘉 欧俊能 杨颖斯 孙舒源 全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