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在广外,66.7%的学生出现过到月末生活费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传说中的“负翁负婆”和“月光一族”。虽然这与家庭供给有一定的关系,但消费习惯与理财计划是重要因素。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何做到生财有道,理财有道呢?且看学生的新招!
开源:荷包哪得涨如许,为有增收“三部曲”
据调查,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途径丰富,主要有三种:父母提供、个人兼职所得和投资所得。44.2%的同学通过做兼职增加收入,16.88%的同学则是通过炒股、开网上商店等来赚钱。他们成为同学眼中的“成功人士”。
兼职遍地花开 主流地位不动摇
兼职仍然是学生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约占70%的学生通过兼职赚钱。43.2%的同学认为做兼职可以锻炼能力,而22.7%的同学做兼职是因为兼职容易找。中文学院大二的钟同学曾负责“疯狂英语”的市场宣传策略制定以及相关的推广宣传。她表示,兼职的自主选择性较强,限制较少,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大。钟同学认为,做兼职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资金的流出和流入。比起以前花钱时的糊里糊涂,现在对理财更了解。
家庭合股投资 股海浮沉放轻松
如果说做兼职是“打乒乓球”,那么炒股则是“打高尔夫球”。现在的大学校园,谈股论金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学经贸、管理的学生投身股海,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与炒股相比,炒基金升跌相对稳定,风险较小,获利较丰厚。
中文学院王同学笑称已经成养“基”一族。“我和基金结缘源于一次阅读理财杂志。”她向亲戚咨询后,便在暑假时和母亲合股炒基金。“基金一般要长线投资,我只投入10%,不存在大起大落的心情。更何况现在手续费都赚回来了。”王同学说到,“母亲工作忙,观察市场行情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身上。暑假每天都会跑银行、看报纸、上网收集资料。”她表示,与做兼职相比,投资更能有效地学习财经知识,培养理财能力。不过,做兼职、投资要看个人经济状况,“不能把吃饭的钱都掏出来。如果和父母一起投资,心里会更踏实一些。”
据了解,我校学生用于投资的钱一般来自父母。和以往学生省吃俭用甚至搭上学费投资不同,现在由于看好市场前景,一些家长积极投资,也鼓励子女入市。一些同学挟着家里近万元的赞助,孤军作战金融市场。平时与同学聊天,大多以“股、基”入题,心情随大市冲高滑低,股票、基金炒得“百味俱全”。
除了开源,节流也是理财的重要一部分。我校大学生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阐述“节流”的涵义。
节流:精打细算,各显神通
货比三家防超支 “百川汇流”入账本
调查显示,67%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其中用于日常生活开销的费用占77%。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崔同学认为,“节流”最重要的是意识,而“节流意识”是指在每笔花销之前都要考虑最优地实现目的。但是,接近7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购物常常超出预算。
节流,从记账开始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尤其是让大部分女生头疼的服饰开销?崔同学自有一套秘诀:“先到最便宜的地方挑到你最想要的,这样绝不会后悔。”她指出,很多看起来档次高的地方卖的衣服和普通地方的衣服可能是同一个货源,但价格却高出好几倍。建议先到卖便宜货的地方去“侦察”,即使不买,也多留心,不要被某些商家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的货品所骗。崔同学还告诉记者,她每天都有记账的习惯,大到几百元的学杂费,小到每餐的花销都记录在册。这样的良好习惯加上节流意识,令她每个月都能有结余,剩下的钱还可以储蓄起来以待不时之需。
在地摊前“淘”廉价衣裳
中文学院安同学也谈了自己对节流的看法:“我认为,男生花费可能比女生多,而在节流方面也许也没有那么周到,不过我自己尽力节流。因为我是外省学生,打长途会比较贵,所以购买了200卡,尽量少打手机。我还有许多超市的会员卡,这样在买东西的时候就会省下不少钱。”
自我奖赏 让节流行得更远
62%的同学认为消费应该有计划,但却没实施或没坚持。只有7.8%的同学满意自己的理财状况。英文学院的戴同学谈到,每个月初她都有理财的计划,也做过账本,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不下来。曾经想要“节流”,但是却不知道从何着手。“该花就花,我不会很刻意去节俭,但也不会过度浪费。”
刚买了一袋,又被特价吸引了!
至于节流的方式,她说曾经在某些超市办理会员卡,但是感觉节省得并不多,所以也已经放弃不用了。她认为“节流”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不想因为过度的节约而让自己过得辛苦。“我有时会去买点什么小东西或者小零食奖赏自己的努力,小小地享受一下,这样比光‘节流’有趣多了。”她笑着说。
理财观念在海外
在外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理财课程,培养处理财务问题的能力。网络资料显示,美国人从孩子刚刚懂事就开始培养其理财观念。小孩从3岁起就要开始学习辨认硬币和纸币。很多学生从十几岁开始打工,并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美国政府为了方便学生赚钱,创立了“合作计划”,即帮助学生在其相应专业下参与付有报酬的工作实践。2007年,英国教育部门宣布为中小学生设立“理财课”。教育官员认为,许多英国人都挣扎于财务困境中,因此有必要防患于未然,从小培养理财观念。管理学院曾坤生教授介绍说,在中国,中学生课程繁重,本该完成的理财能力培养任务就留给大学了。可是大学的理财课程明显不足。如何科学使用资金,使消费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还需要学生多学习经济、管理学知识,不断摸索实践。
接受采访的5名留学生分别来自俄罗斯、越南、泰国、黎巴嫩、叙利亚。他们的资产大多数用于日常的个人开销。至于人情消费,留学生们表示他们多半实行AA制,所以在这方面开销较低。一位越南的留学生向记者谈到,她虽然没有书面计划,但是对整个月的花费会心中有底。现在她每个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翻译兼职,“基本上是靠自己了。”她笑着说。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表示,和很多的中国学生一样,她的主要花费来源于父母。她认为兼职是一个平衡收支的非常好的途径,目前正在琶洲展览会做兼职。
专家意见
理论功课不能少
经贸学院贺显南教授开设证券投资学的选修课,吸引了一批有志投资的学生选修。他支持学生进行少量金额的投资。学生通过投资,能渐渐学会观察市场。他觉得“做兼职和投资一样,都应该以赚能力为主,赚钱为次”。 没有提前学习投资的基本理论,学生就会碰到投资最大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理论与实践可以同时进行”,进行全面的分析规划,投资才能事半功倍。
工作学习两不误
校学生处处长何传添认为,勤俭节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庭,日常经济活动应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在不干扰学业的情况下,主张多参加社会实践。当然,学生必须处理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切忌投放大量精力在兼职、投资上。他指出,“钱是赚不完的,现在练好本事,以后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警惕甜蜜的陷阱——透支
填表之前请慎思!
最近,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在北校区发起信用卡宣传攻势,推销活动持续两周。免费开卡、赠送精美礼物等诱惑频频让同学驻足咨询。何传添不主张提前消费,但同时指出,反对使用信用卡和反对提前消费有所区别。刷卡消费比较便利,而学生合理使用信用卡有利于积累信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力量,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银行大力推广学生信用卡扩展客源无可厚非。面对各种诱人的信用卡优惠,学生也要警惕透支的风险。调查显示,较多同学反对超前消费,何传添认同学生的理财观比较成熟。对于理财课程相对缺乏的反映,他鼓励学生社团主动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讲座,“建议对理财感兴趣的同学选修经济类辅修或4+0课程”。
香港企业家李嘉诚认为,理财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冲刺。也许在终点不能跨入富人行列,但每一次精打细算,都会向远离“月光”方向坚定地迈进一步,自信地和“月光”say bye 。
专题撰文:李宝莹 赖海英 实习记者 李美连 梁欢 李悦晨 崔绮雯
摄影:梁嘉毅 肖运艽 吴磊 洪虹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