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漫漫求学路上,教科书始终相伴左右。是否记得,小时候每个新学期庄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新书时的那份欣喜?是否记得,精心为课本包上华丽新装的那份珍惜?
但是从何时开始,我们有了新的选择,不再唯新书马首是瞻,旧书、复印本也成了书架上的常客。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使用旧书的风气愈来愈盛,甚至有压倒半壁江山之势。新书or旧书,你作何选择?选择的背后,到底又隐藏着什么呢?
条条大路通罗马,五大教材获取途径大PK
开学伊始,又是一个寻书季,而课本又当属书榜“翘楚”。大学非强制性的课本配置原则衍生出了不同的获书渠道,除了可以向学校的教材部购买,还可以网购、自行复印、淘二手书市场,甚至是零花费——直接向师兄师姐借。而在同学们中间,究竟是哪种方式“占据高地”?我们通过向广外学子发布调查问卷,初窥PK结果。
针对获书途径的问题,问卷设置了多选题。数据显示,教材部购书和自行复印是大部分人的首选。70%的同学选择向教材部购书,他们表示这与交学费后由学校发放书本一样,没有盗版的后顾之忧,但也因为是正版,价钱会偏高。66%的同学则选择复印,用一套原版教材以班为单位集体复印,可以节省很多金钱,但亦有同学反映,有些复印了的书面积太大,占地方。出于书新价低的考虑,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在网上购买,但却有货不对版的风险;也有41%的同学选择淘二手书,价钱便宜又不怕不对版,但书本稍旧,手感不如新书;47%的同学则多表示会向师兄师姐借书,这样一来能省下很多钱,但也存在借不到书的情况,毕竟僧多粥少。
调查问卷统计图
复印店,网上商城,你光顾过吗?
新书VS旧书,取舍原因大剖析
通过观察数据,在五大教材获取途径中,倾向旧书和新书的人在数量上几乎不相上下。那为何有人弃“旧”迎“新”,有人却宁“旧”不“新”呢?
作为一个义无反顾支持新书的典型代表,英文学院的大二学生小青,对于弃“旧”迎“新”的问题深有体会。小青表示,自己喜欢用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用起来更加舒心。她还经常在崭新的课本上记下整齐的笔记,偶尔也发挥“整蛊”精神在空白处涂鸦一番,而不担心像用旧书一样没空间再创造。而且对于她这种比较“宅”的人,并没有四通八达的师兄师姐人脉关系,借旧书就显得稍有难度。这一切都构成小青独钟新书的原因。此外,旧书毕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也有可能已经屡次易主,所以难免会造成书本的不整洁或残缺破损,这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同学来讲,可能无法忍受。英语教育学院的栗老师表示,“如果个人想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书,同时又有收藏书的嗜好,选择新书大有必要。”总之,选择新书,原因多样,因人而异。
整洁的新书
有人钟情于新书,有却人说“书还是旧的好。”通过调查问卷及走访同学,我们发现87%的人认为新书价格太高了。商英学院大三的学生小林谈到了自己的购书经历,一本新的《营销学原理》原价是68元 ,而她自己在旧书店淘到的只花了十块钱,一下子省下了几十块钱。而且,她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本旧书记录着上一个使用者的笔记和思想,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有详尽的笔记和考试要点可供参考,学习起来有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她也觉得,课本往往用了一两个学期之后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而成了“鸡肋”,堆积在宿舍占地方,丢弃会觉得十分可惜,所以她经常把旧书转让给有需要的师弟师妹使用,这样一来可以达到书本循环利用的效果,利于推动环保和低碳的发展。
一如中文学院的刘老师所说,中国学生数量庞大,仅供学生阅读的教材数量就相当惊人,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巨大开支,更是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如果能循环利用旧书,代代相传,直至废弃,则有利于保护环境。国际上有不少国家通行这种做法,例如美国就有一套很完善的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沧桑”的旧书
另外,选择旧书也与课本在学习中不再处于“独尊”地位有关。超过一半的同学都认为“书本只是部分知识的载体”,在这个信息时代,知识承载物已经多元化,获取知识还有其它多种途径。但在调查和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高达69.6%的同学选择旧书是出于只把课本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的考虑,所以书本新旧根本无所谓。对于这种现象,中文学院大二的小方就提到,在一些课上,特别是公共课和通选课,总能看到有些同学把课本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一旦到了期末就临阵抱佛脚,把课本当做应付考试的“救命稻草”,而且这种现象正愈演愈烈。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很少有同学会在平时仔细阅读课本。来自英文学院的小李说自己会经常把课本拿出来细读,却一度被视为“异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恰恰是当今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反映,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我的课本我做主,收获知识显价值
任何个体都应该有自主权,这个时代应该尊重个体的合理选择。人们考虑问题时总会提及“价值”这个概念,正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同学们有了在新书与旧书之间的选择。这无所谓对与错。然而,当犹豫于选择新书还是旧书时,你我是否想到问题的根本: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新书与旧书承载着同样的知识,而当你手握书本的时候,是否就等于抓住了知识?
不少同学的新书“新如始初”,旧书“旧如昨日”,如此看来,旧书新书又有何分别?印刷品可以明码标价,但是知识与理性的价值却不能通过物质交换体现。正如东语学院一位大三的同学所说:“课本的新旧跟知识没有很多直接关系,无论新书旧书,知识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跟方法。”书的新旧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看你我如何将知识从新变旧,“据为己有”,也只有这样,手中的课本才会物超所值。
专题策划:实习生 朱艾敏
专题统筹:记者 林如莲
专题采写:记者 郑丹青 黄淑瑜 李一 林嘉慧 实习生 陈润婵 曾江凤 戴春晨